数学五年级下浙教版1.4公因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五年级下浙教版1.4公因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2-24 08: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公因数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比较灵活地选择方法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具学具
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纸片一张,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方块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6÷3=2),问: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习新知做更好的准备。)
二、教学新课
1.谈话:小红有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她想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铺。
(1)出示例3。
(2)猜想: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
验证:在小组中试一试,拼一拼。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3)汇报交流。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2÷6=2,18÷6=3,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6的倍数。
12÷4=3,18÷4=4……2,长方形的长不是4的倍数。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自的想法。
(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操作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让他们主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初步感知怎样的小正方形能铺满,怎样的不能铺满,为建立公因数的感念提供直观的材料。)
问:为什么这些正方形能铺满长方形呢?
它们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5)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哪几个?(1、2、3、6)
(6)揭示概念。
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板书课题:公因数
(7)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任何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吗?为什么?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指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必须既是第一个数的因数,又是第二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能满足铺满长方形的小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为更好地揭示公因数的概念做铺垫。同时运用正、反例,进一步理解公因数的含义。)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能试着找一找吗?
小组活动,各自说说自己方法。
(3)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因数,这些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小结。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
(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5)用集合圈表示。
两个数的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出示集合圈图。
说一说,哪些数是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从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
1.按要求填表。
8和1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8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10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8、10、20的公因数你能找到吗?
2.独立完成。
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15和20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讲讲你今天收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