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2.汉初至昭帝(武帝之子)在位期间,政府公卿长吏等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不过10%。这反映出当时
A.世家大族操纵用人大权
B.儒卑吏尊观念根深蒂固
C.治国方略基本未做调整
D.政府审慎对待儒生参政
3.唐初,山东土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4.据宋《图画见闻志》载:“古名士画金童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相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该言论旨在
A.批驳文人画的愉悦功能
B.倡导绘画的摹古风气
C.强调绘画应涵伦理意趣
D.迎合社会的价值取向
5.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市场经济的活跃
B.文化氛围的宽松
C.社会需求的强大
D.社会转型的缩影
6.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7.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A.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8.1836年初,广东官府搜查了澳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家印刷工坊,没收洋书八种,并限令澳门和广州地区的居民在六个月内上缴所有教习“亚素”(耶稣)教的洋书,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广东官府
A.极力维护天朝体制
B.力图收回澳门主权
C.开始镇压拜上帝教
D.排斥近代印刷工业
9.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
A.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10.
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
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
B.融人现代文明
C.加快立宪进程
D.削弱革命力量
11.南京临时政府首届内阁中,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身者占83%。民国初年,国会议员中留学出身者超过半数。南京国民政府的13届内阁中,成员留学出身者占56.
88%。上述现象
A.导致了政府政策普遍脱离国情
B.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C.说明近代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D.体现了国家机构半殖民地化
12.
1920年底,广东军阀陈炯明力邀陈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主持广东教育委员会,他对陈独秀提出的教育独立并不受行政干涉、以全省财政收入10%作为教育经费等要求,全部应承并兑现。对此的合理解释是,陈炯明
A.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
B.支持创建中国共产党
C.试图以自治对抗国民政府
D.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
13.毛泽东曾说:“红军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则是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丰
D.党的领导
14.
1951年,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文艺为人民服务”
15.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籼型杂交水稻等一系
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17.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
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
A.揭示了人性本恶
B.揭露了商业社会的弊端
C.强调了道德标准
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8.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在上帝之下,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法治原则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19.一般认为,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法国启蒙文学的批判性、哲理性则更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A.英国民众较缺乏参政意识
B.英国并非启蒙运动的中心
C.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更迅速
D.法国专制主义传统更浓厚
20.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一国的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这是一条原则。”下列最符合该原则的理念是
A.天赋人权说
B.教随国定论
C.宗教自由观
D.社会契约论
21.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把现实主义理解为十九世纪中叶一种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的逆动。所谓“逆动”是指
A.挑战浪漫主义
B.批判丑陋现象
C.否定理性王国
D.反对工业革命
22.早期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
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见,这一画派强调
A.景色的虚幻特征
B.个体感受的表达
C.景物的瞬间真实
D.景物的细节描绘
23.爱迪生发明了每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视镜”,并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但不愿多缴交费用以将专利权扩展到欧洲。卢米埃尔兄弟等人改进了此技术,可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电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这说明
A.欧洲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B.美国的专利制度尚未完善
C.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技术发展
D.专利保护促进了技术发展
24.阅读表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美苏两大强国垄断了空间技术
B.空间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
C.美国的空间技术全面反超苏联
D.美苏冷战推动了空间技术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载武帝好《公羊》
( http: / / www.21cnjy.com ),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份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鬣,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
材料二东汉来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
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开设,该馆设立源于朝廷政务与西方交往需要翻译人才,体制上属官学的一种类别补充,学生来自八旗子弟,聘请外国人为教习,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
材料二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三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作用。(4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民国初期与新中国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惠不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惠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伊拉斯谟认为,“为了避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圣经》的被掩盖、曲解或僵化成教条,就必须追根溯源,以《圣经》的原本(如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和希腊语《圣经·新约》)为终极标准,……应该尊重的是真理,而不是权威”。他还主张在翻译中讲求风格,而风格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也就是要满足普通大众的语言风格要求。
——王崧珍《从多雷到伊拉斯谟》
材料二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宗教与其说是教义的堆砌,毋宁说是一种道德追求。他把自己的宗教称为“基督哲学”,认为基督教应该教导信徒如何在平时过充满善行的生活,而不应该成为单纯出于救赎目的的信仰教条。对他来说,中世纪宗教生活中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朝拜、斋戒、赎罪券等)并不是很重要,真正的信徒应该效仿基督,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在他15
09年完成的名著《愚人颂》中,对教会人士的讽刺体现了他希望教会改革的强烈愿望。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拉斯谟的翻译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伊拉斯谟宗教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8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