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据此,我国开始实施( B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2.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A )
A.在长江上建造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B.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D.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3.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
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C )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5.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光辉历程》正在热播,其中有一段回顾了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下列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D )
A.它是1956年制定的
B.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政府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D.它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6.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次改革的主要行业有( B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官僚资本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D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 B )
A.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9.在历史课上我们曾学到在“大跃进”运动中,我国曾出现一棵白菜重250斤的新闻报道。这种行为属于( D )
A.瞎指挥
B.“共产”风
C.高指标
D.浮夸风
10.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1.从“大跃进”运动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D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经济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人民公社要“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2.在我们共和国的建设史上,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成为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一面旗帜的是( A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3.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比如当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联网+”等。通过流行语的变化,我们能够感受时代的变迁(如表所示)。下列流行语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有( A )
建国初期
“人大”“政协”“三大改造”
探索时期
“大跃进”“放卫星”“原子弹”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大包干”“经济特区”“下海”
①“红卫兵” ②“走资派” ③“上山下乡” ④“两个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C )
A.老干部批评“文革”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15.“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是( C )
A.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我国的国民收入损失约5
000亿元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
二、非选择题(共四大题,其中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7分,共55分)
16.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李鸿章在70年代又开办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材料二 “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
材料三 为完成1958年1
070万吨钢铁指标,全国上下热情高涨,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动员了约900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建起上百万个小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钢炼铁。现代化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大搞群众运动,打乱了规章制度和正常的生产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4分)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得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建国后工业化建设中的两件大事。材料二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列举东北地区的两项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任答两点即可得分)。材料三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5分)
事件:大跃进(大炼钢铁)。
(3)请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任选一事件,谈谈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什么?(4分)
材料一启示:加强中西方交流,借鉴西方先进科技成果,不能照搬照抄。材料二启示:国民经济应该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材料三启示: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答一点即可)
17.荣毅仁,中国著名的民主人士,被陈毅称为“红色资本家”。追溯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可归结为“创办——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轨迹,这一轨迹也印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右图:
(1)请你判断,这幅示意图反映出荣氏家族企业在1914~1919年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迅速发展。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纺织品也在中国大量倾销,荣氏企业(主要生产面粉和棉纺织品)陷入困境,他们多次向国民政府请求帮助都没有结果……荣氏企业损失了总资产的35%。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哪些特点。(4分)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比较落后;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较发达。
材料三
(3)荣毅仁接受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迎来了荣氏企业的再发展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政策:赎买。方式:公私合营。
(4)通过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谈谈你对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认识。(2分)
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阅读1966~1968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图。
请回答:
(1)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经济状况数据统计,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逐年下降。
(2)“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后被粉碎,请指出当时人民群众和干部对他们进行强烈抵制和抗争的两例史实。(4分)
史实: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与林彪、江青一伙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4月,北京及各地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
(3)概述“文化大革命”给我国文化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的史实。(4分)
①停课闹革命,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③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④大量文物古迹和文化典籍被破坏。
19.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个时期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成就?(2分)
“一五”计划期间。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其中“良好开端”指的是中共八大的召开,请问“宪法保障”与什么会议有关?此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4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4分)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
(4)“出现失误”指的是哪些重大的失误?(3分)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5)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4分)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搞个人崇拜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