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七单元教育与社会生活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七单元教育与社会生活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23 22: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七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点火!”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员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按钮,导弹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处的预定目标飞去,核弹精确命中目标,我国首次核武器实验成功。这一事件发生在( C )
A.1949年10月    B.1956年10月    C.1966年10月    D.1968年10月
3.2016年9月12日,2016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中国与东盟的与会代表就“丝路导航,合作共享”展开探讨。20世纪70年代,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的是( D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4.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 )
A.两弹一星
B.宇宙飞船
C.大庆油田
D.863计划
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D )
A.在农村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C.培育出优质小麦
D.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6.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D )
A.科教兴国战略
B.改革开放决策
C.211工程
D.863计划
7.2016年9月4日晚,远在美国的小明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观看了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使上述情况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是( C )
A.生物工程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计算机网络技术
D.航空航天技术
8.国家七部委曾联合掀起一场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的专项整治活动。这表明信息技术( D )
A.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B.增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C.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D.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一定危害
9.家住农村的李良同学,因家庭困难,七年级时就被父母带去外地打工,他的父母违反了(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红岩》《青春之歌》《茶馆》等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得益于( C )
A.“文革”后,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D.863计划的出台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B )
A.衣着丰富多彩
B.食物匮乏单调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购物
12.活动课上,小明向同学们展示了两张泰州市1987年发行的购粮券和柴油供应票(见下图)。并配上了说明文字,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C )
A.发行这种票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匮乏
B.这是当时人们购粮、买柴油所需的票证
C.这两张票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发行的
D.票证退出历史舞台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3.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D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C.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4.下图反映的社会现象出现于( D )
A.民国初年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以来
15.王兰是一家企业的职工,2017年因病住院治疗,在结算治疗费时,她只支付了总医疗费的3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王兰有( B )
A.养老保险
B.基本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慈善家赞助
二、非选择题(共四大题,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7分,共55分)
16.一项项科技创新,彪炳史册,见证一个国家崛起的传奇;一个个英雄模范,书写辉煌,演绎一个民族腾飞的历程。
【科技长廊】
材料一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材料二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嘹亮。
材料三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人物专栏】
材料四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材料五
(1)材料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一次成功的试验现场发的贺电,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指什么?这次“成功的试验”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我国的哪次试验实现了“弹枪”结合?(2分)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近程地地导弹在预定地点实现了核爆炸。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科技成就?试阐述这一事件的意义。(2分)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这一空间技术。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的行列。
(3)材料三中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5分)
原子弹、导弹和卫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4)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说邓稼先、袁隆平对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他们分别获得了怎样的称誉?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5分)
贡献:邓稼先以毕生精力投入核试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止一次的发生变更。一些变化可以说是向现代化进步的……这些变化包括:公共卫生、身体保健和食品配给的进步;基础教育和现代通讯手段的推行,扩大了文化普及的范围,使更多的人掌握了文化;高水平的工业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商品,从最初的保温瓶、电风扇发展到手表、自行车,随后是电视机和洗衣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是汽车和空调。
——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60年代只有那些有粮票的人才能买到粮食或从小餐馆买上一碗米饭。其他的食品总是时不时地处于配给状态。自80年代以来,自由市场给家庭扩展烹饪食品的种类和质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2分)
向现代化进步。
(2)材料一说“中国不止一次的发生变革”,请你列举出你所知道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变革。(至少列举出两例)(4分)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列举出两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一、二,你能判断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吗?简单说明你的理由。(6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8.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劳动生产、娱乐社交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定历史时期各个阶级、民族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以下从服装的视角,来考察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变化。
结合材料并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宋时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时有记载“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
(2)中山服成为中国官方的礼服,这是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化中的一例,这些变化与哪一场革命有关?当时社会习俗还有什么变化?(至少两例)(6分)
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等方面。
(3)右图是1978年底北京街头的场景。国际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身穿大衣风度翩翩地走着,满大街身穿灰蓝色中山装和老棉袄的中国人纷纷侧目。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服装上的反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服装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服装慢慢告别了过去流行的单一款式和颜色,款式新颖,色彩多样。(意思相近即可)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
400年
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明清时期
19世纪
中国占比
50%
62%
71%
58%
30%以下
0.4%
材料二 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每百公里能耗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如京沪高铁全长1
318公里,桥梁总长度占全线的80%,节约用地3
000多公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下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回答:
(1)中国科技有过辉煌的历史,请列举古代中国除四大发明外的两项科技成果。(4分)
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隋朝建筑赵州桥等。(符合题意即可)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请分析原因。(4分)
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3)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春天。请概括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2分)
可以节省能源,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即可)
(4)你认为材料三中哪一科技成果意义最重大?请扼要说明理由。(4分)
任选一图说明即可。甲:杂交育种技术的历史突破,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有利于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乙: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先进行列,为我国经济、军事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丙:原子弹试验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和平。
(5)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样才会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