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4 08:5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 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21课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范晔)  范晔,字蔚宗,小字搏。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撰成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作者简介《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前四史司马迁 西汉班固  东汉范晔  南朝宋陈寿  西晋生字识记评骘 复辟
谒见 遗
涿郡 辄
便宜 质悫zhìzhuōbìzhébiànquèyèwèi四 知古 文 二 则 杨震,东汉高官,学问渊博,可与孔子相媲美,素有“关西孔子”之称 。杨震以为官清廉名闻天下。 人物介绍题目解说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知” :(一)、字词释义辟 :举 :迁:之:故:谒:怀:遗:转:厚:征召推举,选拔晋升到,往从前拜见揣着赠送调动丰厚检查学习效果(二)句子翻译1、当之郡。当去东莱郡的时候。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3、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朗读课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代词 ,指杨震征召即秀才晋升或调动官职动词,往、到…去推举,选拔拜见过去来给予、赠送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
自称故人(送金这件事)在夜里
是没有人知道的zhìbìyèwèi疏通文意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怎么说没人知道呢?调动(官职)本性私下的贿赂原先、过去年长的人有人让替开办让称作、号称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优厚zhuō三、整体感悟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事?用简单话概括。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为子孙留清白(“后转涿郡太守”到“不亦厚乎”)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 2、文章表现了杨震什么品质?杨震拒收下
属贿赂拒为子孙
开产业廉洁
自律俭朴
无私(语 言)态度
坚决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四、写作特点 1.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2.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循吏"、"良吏"、"廉吏" 西门豹 、董宣、狄仁杰 、包拯 、海瑞 五、拓展延伸包 拯寇 准胡长清成克杰大贪官回顾: 1、从全文来看,作者开头写“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避之”的目的是什么?
2、当别人给杨震好处时,他的态度怎样?
3、你认为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 1、要点:从侧面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2、A、昌邑县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并说“暮夜无知者”时,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他拒不受贿,且态度坚决。
B、“故旧长者”提出“为开产业”时,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要点:贤明,做官清正廉洁,在金钱面前
不动心,做人刚正不阿,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六:知识归类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避讳,汉语词语之一,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荆。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严密,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等。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当时凡有春字的地名都以阳字代替,如富春改为富阳,宜春改为宜阳。晋代人还特别重视家讳,别人言谈中若涉及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就得赶快哭泣,对表对父、祖之孝心。在唐朝,避讳成为政府颁布的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触讳丢官去职,断送仕途。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当时人认为他不能中进士,虽然有韩愈帮忙,专门写了《讳辩》为之辩白,但李贺最终没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文人士子遣词造句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至于因避讳不敢做某事、担任某官的更是常有。清朝统治者嫉恨中原人民视其为外族,除皇帝名之外,胡、夷、虏、狄等字都在避讳之列。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子王锡候在《字贯》中触犯了康熙、乾隆帝名讳,满门抄斩,令天下士子心惊胆颤。避讳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彻底废除。古代常识古 文 二 则私 心?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私 心(一)字词释义明确奉:节:遵守保持节操,名作动言事:说话办事,名作动或时:有的人有时候比拟,比作方:被看轻见轻:探望省视:整晚竟夕:修:修饰便宜古义:biànyí。 指对国家有利的事。选举古义:指选拔举用贤能。今义:piányi。 指价钱低。今义:用投票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负责人。(二)古今异义 ??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
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
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
此见轻。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违背法规有人(他)就斥责并
让他们走开陈述的书
面意见指对国家
有利的事一并封好呈上像这样本性
朴实què 恭谨、
诚实清廉著称比拟、
比作西汉大臣,以
明经洁行著称宽容不修整自己的
威严仪表因为被看轻私心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
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
岂可谓无私乎?”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代指朝廷选贤任能可是始终没有任用(他)去生病(病
得很重)探望但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着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译文参照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段落层次 一、正面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
一是“诸子或时谏止,(第五伦)辄叱遣之” 。
二是“吏人奏记便宜者,亦并封上”。全文分成两层二、用第五伦自己的话来证明他的真无私(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
一是对故人的友情。二是对儿子的亲情。由此可知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真正的公正廉洁。段落层次 反衬2.第五伦的私心是自私的思想吗?为什么?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1.第五伦是个怎样的人?奉公守法 、毫无私心,清正廉明。整体感悟3.如何理解“岂可谓无私乎?”  用反问句式更能突出第五伦的公正无私。4.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归纳主题
1.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3.写作借鉴:发人深省的语言,促人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写作特点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