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樱花》片段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的、舒缓的声音演唱《樱花》,并从中了解日本音乐崇尚自然、朴素,偏爱单音音乐,少装饰、追求余韵美的特点。
2、通过对比欣赏《樱花》和《茉莉花》,感受中日代表性传统音乐风格的不同。
3、进一步探讨音乐风格的不同,与各民族、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密切的练习。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音乐常识,特别是在获取知识更为便捷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已经更加宽广,所以这节课中,我们除了学习演唱这首日本民歌以为,我觉得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文化,透过音乐听觉上的差异,其实更多的是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差异。《樱花》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谣,每到春天,日本人都会到户外欣赏樱花,但这首作品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难以言喻的哀愁。通过这个作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日本音乐的性格特征,即自然、朴素和忧伤。在音乐上表现为对单音音乐的偏爱和对自然美、余韵美以及哀婉美的追求。特别是歌曲中使用的“都节调式”,别具一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并分析《樱花》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欣赏,理解文化背景对音乐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樱花》
1、导入
教师:播放《樱花》,提问:这首音乐来自哪个国家
学生:聆听音乐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日本的音乐。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听出来是日本,但我会追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一听就是日本的音乐呢 引导他们思考。
活动2【导入】辨析
2、教师:出示樱花和富士山的图片
学生:调动知识储存,初步认识樱花这首作品的相关背景。
设计意图:揭示主题,因为《樱花》这首作品很能够代表日本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3【讲授】辨析
3、
学唱
教师:出示乐谱,用二到三遍带领大家熟悉乐谱,并填词演唱
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音准
设计意图:这个歌曲其实并不难,2、3遍足够唱会,在指导学生演唱的时候,尽量注意音准、速度、风格的把握
4、辨析
教师:出示《樱花》和《茉莉花》第一句的乐谱,通过视唱、分析乐谱,学生:总结日本音乐的第一个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乐谱并视唱,提炼日本音乐和中国的区别
通过对比的观察乐谱和视唱,学生能迅速的找出日本音乐的风格:单音音乐、自然、朴素,而中国的音乐明显要委婉、曲折,也更加的华丽。
活动4【讲授】辨析
5、辨析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出示问题:从音乐中传递的风格是忧伤的还是愉悦的
学生:欣赏、思考
设计意图:欣赏完后与大家交流听后感
通过再次欣赏,目的希望学生能抓住日本音乐的第二个特点:忧伤的情绪
6、探讨
教师:提出问题:赏樱花本事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音乐中传递的却是忧伤的情绪呢
学生:并思考老师的提问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关于文化背景的问题,音乐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受到本民族人民心理、爱好、文化的影响,日本是一个贫瘠而多灾难的国家,这就更多的形成了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和悲观情绪。
7、辨析
教师:出示《樱花》最后一个乐句,带领学生反复的哼唱,提出问题:最后一句想表达什么
学生:反复吟唱最后一句,感受日本音乐那种意犹未尽的特点。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希望通过分析歌词、反复的吟唱,能让学生感受日本音乐的第三个特点:意犹未尽、余韵美。
活动5【练习】实践
8、
辨析
教师:出示《樱花》和《茉莉花》全谱,引导学生提炼日本都节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的区别
学生:从乐谱中提炼都节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为什么日本音乐听起来和中国音乐有明显区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调式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组成音乐的音阶不一样。
9、实践
教师:把《樱花》乐谱中的4、7用2、5替代
学生:视唱替代后的乐谱
设计意图:把《樱花》中4、7用2、5替换后,音乐的风格马上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调式对一首作品风格的影响
10、
实践
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尝试用日本都节调式(3、4、6、7、1)自己创编一首作品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风格
活动6【活动】提升与总结
11、辨析
教师:播放《樱花》器乐版。然后介绍日本筝和尺八,引导学生关注中日音乐的联系
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这个版本的樱花是用日本筝和尺八演奏的,引导学生在关注音乐区别的同时,要明白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2、总结
教师:中日音乐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