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材内容的安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对上册课本同主题单元的学习,他们了解了中国民歌的相关内容,了解了民歌的分类,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歌在题材和风格上的不同特征。对于本节课中设计到的台湾民歌《丢丢铜仔》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准备。如唱歌谱,填词演唱这些都可以完成,但对于用地方语言来演唱歌曲就会有一些难度,另外对于二部合唱还缺少方法和练习。
3重点难点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出课题
(一)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民歌就是这种音乐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形式。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生活方式、语言音调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民歌其风格各具特色。在上一学期我们欣赏了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本节课将了解另一种题材——小调。
(二)播放视频《丢丢铜仔》,要求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强拍拍手,弱拍捻指或拍腿)。
提问:(课件3)
1、你知道视频当中小莹莹用的是哪个地方的语言演唱的吗
2、看完这段表演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谁来点评一下
今天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台湾民歌《丢丢铜仔》。
活动2【讲授】介绍歌曲
(一)介绍歌曲:(读一读)(课件4)(3分钟)
1、《丢丢铜仔》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着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仔》配上词。在欢庆铁路通车时高唱。
2、了解歌词意义:(试一试)(课件5)
(1)请你找出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
(2)试着解释一下“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活动3【活动】学唱歌曲
学唱歌曲(唱一唱)(课件6)(26分钟)
1、欣赏汉语版的《丢丢铜仔》
2、电子琴定音,老师带学生视读乐谱,唱两遍。
注意:音准、节奏和发声,下滑音的唱法。
3、学唱歌曲
第一遍:强调字音对齐,节奏、音准等。速度稍慢地练习。
第二遍:采用直接模仿法,学习客家方言读歌词。(课件7)
重点是:“火”字读“hui”;“行到”发音“kai
ga”“铜”字读“deng”第三声;“仔”字读“giang”第四声;“磅孔内”发音“pang
kong
lui”,音调都上扬,有鼻音。“丢”字要有下滑音的感觉。
第三遍:在电子琴伴奏下完整演唱。(课件8)
4、二部轮唱
第一步:练习第二部的结尾句。
第二步: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
5、完整演唱全曲
齐唱和轮唱部分结合起来,完整演唱。
活动4【活动】为歌曲伴奏
(三)尝试用背景材料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课件9)
1、选择课本中提供的一段节奏为教师范唱伴奏。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2、尝试用沙锤等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声势节奏或用声音伴奏,提示:伴奏的声音用气声轻念,很有弹性的,营造一种火车开动的气氛。
活动5【练习】加入背景材料
(四)多声部合唱《丢丢铜仔》——二部轮唱,并加入背景材料。
1、复习:作为背景音响材料的声势节奏。
2、加入:汽笛声“呜”X—,丰富背景音响材料的层次。
3、将歌唱及背景音响材料进行组合,进行初步合成练习
活动6【讲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台湾民歌《丢丢铜仔》,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但是它的旋律却是那么活泼、优美,可以反复吟诵。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我国的民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演唱的语音语调很有特色,而且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