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学案:9.3.1 大气压强及其测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学案:9.3.1 大气压强及其测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2-24 18: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大气压强
第1课时 大气压强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
【学习重点】利用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习难点】
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
行为提示:
1.用双色笔将学习目标中行为动词标出来。
2.解读学习目标,引入新课。
知识总结:
大气压在我们周围时时存在,而我们却没有感觉,这是因为人体内外空气相通,身体各部位内外所受的压力相同;内外平衡,所以在压强不平衡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
特别提醒:
由于标准大气压支持10.3
m水柱,离心式水泵在安装时,实际吸水扬程(抽水高度)不得超过10
m。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甲所示,将一大试管开口朝上,灌满水,再将一稍小的试管底朝下插入大试管中,然后将大、小试管一起倒过来,如图乙所示(在这一过程中手握住大试管)小试管会向大试管的底部运动吗?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3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一张硬纸片就可以托住一整杯水,这证明空气内部__有压强__,若杯口朝向改为如图乙所示,则硬纸片__不会__(选填“会”或“不会”)掉下,说明__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__。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对易拉灌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撒去酒精灯,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易拉罐变__瘪__了,这是因为__大气压__的缘故,同时也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形状__。
自主阅读教材P40~4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马德堡半球__实验,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托里拆利__实验。4.标准大气压等于__1.013×105__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取值__1.0×105__Pa。
5.如图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
知识拓展:
大气压强的微观解释:因为气体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而这些分子必然要与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不断地发生碰撞。每次碰撞,气体分子都要给予物体表面一个冲击力,大量空气分子持续碰撞的结果就体现为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从而形成大气压。单位体积中含有的分子数越多,则相同时间内气体分子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越多,因而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
各小组长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哪些疑惑? A.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
B.是大气压支持玻璃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
C.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D.玻璃管倾斜不影响实验测量结果
6.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__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防止空气进入__。
(2)如图甲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_刚被拉动(或匀速拉动)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
N。
(3)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6__cm__,计算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_0.75__cm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1.1×105__Pa。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原因有(请写出两条):
①__注射器筒内的空气没有排干净__。
②__活塞与筒壁间有摩擦__。
对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独学完成情况,并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群学: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疑问,并帮助解疑。针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讨论交流。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如图所示,张强同学家的高压锅盖上标有“××铝制品厂18
cm压力锅”的字样,他测得高压锅限压阀的质量为70
g,排气孔的横截面积约
为10
mm2。问这个高压锅工作时,其内部水蒸气的最大压强为多大?(设大气压p0=1×105
Pa,g取10
N/kg)
【解析】:分析限压阀的受力可知限压阀共受三个力作用:限压阀自身的重力、大气的压力、锅内气体的压力,且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限压阀处于平衡状态,即可求得。
解:由题意得F内=F大气+G,即有p内=p0+=1×105
Pa+=1.7×105
Pa。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