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第25课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五单元第25课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6 19: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在诗中,刘禹锡首先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3.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诗人的大致情况,学习、背诵诗歌的方法。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感知诗歌大意;
2.对于学困生,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理解起来有困难,需教师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激趣导入
1、齐背《陋室铭》《秋词》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解题。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二、
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诗歌
自由读,读准字音
齐读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活动评价:
读音正确;朗读正确、通顺流畅。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研读赏析
1.参照注解,解释诗歌内容: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2.师生共同读品诗句研读赏析: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语句。
  明确: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抑制已久的愤懑心情和无限的辛酸。
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
明确:用典。
“闻笛赋”典故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
“烂柯人”
典故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请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明确: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作者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写出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这两句诗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历来传颂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④尾联中“长”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这样结尾有什么用意?
明确:“长”字是振作的意思.诗人在诗的末尾用一个“长”字刻画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这样结尾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官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
,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2“理解文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活动评价:理解准确,语言表述通顺流畅,条理清晰
四、综合建模
背诵这首诗
【当堂检测】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2分)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作业设计】
A层:
1、学检相关题目
2、背诵、默写诗歌。
B层:背诵、默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