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4 20: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朱元璋赞许他“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
◆主题解说
作者在这篇赠序里,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通过叙事、议论阐明一个道理:学业的成就,道德的修养,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取决于客观的条件。
◆写作借鉴
运用对比,突出主旨。,在记叙自己艰苦求学生活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譬如,写借的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求师时,师严而礼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在此对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毫无单调呆板之感。
◆文体知识
“序”也称作“叙”或“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在文章或书籍的前面,也有在后面的,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
D

言语和脸色
最终,终于
训斥,呵责
浇洗
光彩照人的样子

因为
连词,来

C
B

行走

不真实
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8.按要求默写句子。
(1)作者克服“无书”困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渲染了从师求学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写自己生活上艰苦异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D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
12.“不敢稍逾约”表明作者非常守信,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读到更多的书,如果去掉“稍”,此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如去掉“稍”,守信、不逾约的程度没有原句强。
13.文中是从哪一方面写“同舍生”的?说说为什么要写“同舍生”。
主要抓住衣着打扮来写。因为通过对比突出“余”的求学之苦,以及苦中有乐的内心。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对,告诉
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6.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
17.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
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宋濂要去向远方的一位先达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母亲,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写出至少两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示例:做人要守信用;要尊重老师;求学要不怕困难;求学要意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