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6 19: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蜡 烛》 蜡 烛苏联 西蒙诺夫体裁:战地通讯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 kē yēyǎo jū gōng默读课文蜡烛的含义1)实指“蜡烛”
2)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3)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4)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西蒙诺夫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
1915-1979 文章的三个部分一、偷袭。(1段~7段)二、老妇人冒险埋葬红军战士。(8段~31段)三、红军找寻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墓,老妇人 再次送来喜烛点上。(32段~44段)整体感知:一、偷袭。分别说出三个部分的记叙要素。一、偷袭。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
起因:1944年9月19日早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五个苏联红军战士。 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连长准备第二天攻占下那座桥后再埋葬这位战士。(1段~7段)二、老妇人冒险埋葬红军战士。二、老妇人冒险埋葬红军战士。(8段~31段)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经过:
1944年9月19日傍晚至凌晨。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老妇人的住处——“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
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艰难地安葬了红军战士的遗体,并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悼念烈士。三、红军找寻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墓,老妇人再次送来喜烛点上。 三、红军找寻战友的遗体时发现了那个坟墓,老妇人 再次送来喜烛点上。时间:
地点:
人物:第二天拂晓战友的坟墓前老妇人和红军战士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感 知 课 文 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
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
读这一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你能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来想象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鞠一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鞠一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请品味下面语段,说说你体味到她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着讲一下。体 味 探 究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题材感人
在感人的因素上着力描写(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
突出蜡烛,突出烛光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体 味 探 究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体 味 探 究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A、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B 、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
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体 味 探 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这是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体 味 探 究小 结1、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的刻画——3、细节的描写——4、感情的基调—— 5、主题——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动作描写。蜡烛。“敬爱”与“哀痛”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拓展学习课外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