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29.满井游记◆走近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在湖北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著有《袁中郎全集》。 ◆主题解说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的初春的美好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情怀。作者抓住了初春特征性景物,给以细腻的描写,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 ◆写作借鉴
1.情景交融。,游记的字里行间“皆有喜气”。文中笔笔“景语”其实都是“情语”,汇成一首对春天的赞歌。“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则是这支赞歌的主题。2.比喻生动形象。,如用“脱笼之鹄”比喻作者刚由“局促一室”中解放出来,置身大自然怀抱的喜悦心情,十分形象、生动。3.观察细致,描写突出景物特点。文章写到这里有高柳,有山,有湖,有麦苗,这是典型的北国之春,与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的江南春景不同。这时“土膏微润”“冰皮始解”“山峦为晴雪所洗”“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这又是典型的北国初春的景象。 yān jiā niàn hú qiàn jiǎn pù wū 多 洗脸 开,分散 梳掠 怎么 鱼 副词,可译为“时常” 代词,可译为“这时” 动词,可译为“开始” 副词,可译为“刚” 副词,可译为“初、始” 副词,可译为“突然” 动词,可译为“能够” 形容词,可译为“得志” B C 6.翻译下列句子。
(1)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人,也时时可以看到。7.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比喻春水清澈晶莹,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青山鲜妍明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寸把长的麦苗的短语是____________。
(4)比喻自己愉快欢畅心情的句子是若____________。
(5)总写春天景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浅鬣寸许脱笼之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B 9.翻译下列句子。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子中冲出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是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10.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
本文是从描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11.试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12.对下列比喻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既写海阔天空的境界,又写出了无拘无束的愉悦的心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以新开之镜比喻水面的清澈。
C.“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以美女洗面梳头比喻山峦的清美。
D.“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用浅鬣比喻麦苗的色彩,浅浅的淡淡的绿色。
【解析】不是色彩,而是长势、情态。
1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了怎样的感情?
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焕生机的欣赏和赞美。D(二)
【甲】《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⑥,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署: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曲。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C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16.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______________景,以_______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示例:①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②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点一:“分曹部署,……才三四辈。”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听者魂销。”(答出其中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可)春(初春之、早春之)自然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17.下图是漫画“多给我拍几张”。根据漫画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上图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示例:反映部分游客乱攀乱爬,不爱护文物古迹的不文明行为。
(2)为提醒游客,主管部门想在“千年古树”旁竖立一个标语牌,请你拟写一句标语。
示例:千年古树,见证文明。18.本文写的是郊游感受,请你参与以下有关旅游的活动。
(1)首个“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这一主题?
古代的读书人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现在,出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背起行囊走四方,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2)今年暑假,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提示:开放题,只要谈出自己的暑假旅游设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