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世外桃源《大道之行也》 ——《礼记》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有分(f 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字音认读停顿示例故/人/不独亲其亲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译文因此人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都要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叫做“大同”的社会。 “大同”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特征?
理想社会----结构层次“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世外桃源应该是根据“大同”社会体制构想出来的。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古今中外所描绘的理想的社会形式拓展与延伸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自1905年11月《民报》问世,孙中山开始系统宣传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思想,他自己也在创刊号上提出了由民族、民权、民生构成的“三民主义”,正式完成了他对“民主梦”的一个比较完满的构想。莫尔
《乌托邦》的作者,16世纪英国de大法官,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公社式的社会,它并不强求一致,但却通过明显可见的公正制度而达到全体一致”,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这是《乌托邦》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正义是贯穿《理想国》的内在精神,公平则是《乌托邦》的核心理念, 莫尔以公平的理念构筑乌托邦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第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社会制度--实业制度所代替。实业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尽快地改善无产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状况。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参加劳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采取按才能和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 。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大同”与“小康”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我理想中的社会形式是?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