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6 19:20:24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
灰烬(  )     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蝼蚁(     )jìnzhànɡxìnɡ zǎopénɡ hāoqiáo cuìlóu yǐ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憔悴:
蝼蚁: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3.作者链接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的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4.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5.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撑”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那里,永恒的中国!6.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 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深层阅读——文本探究(一)探究主旨
1.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之情。2.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3.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起伏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4.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抚摸”分别指什么?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二)赏析语言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4)那里是太阳,是春。“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2.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语文积累——爱国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恨之切)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爱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