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6 18: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

(自由读)

(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í
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
生:非常茂盛。
一岁一枯荣——
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
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
“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
野火烧不尽——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
(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
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
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
春风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
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
生齐:
生长出来了!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
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
(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教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慢慢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繁荣茂盛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
(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表现小草四季变化的诗句是——
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朋友时,他的朋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别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动和振奋,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16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20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别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官人就是这样说的!”为了进一步第感受诗句的内涵,老师又引发道:“不但古人喜欢这两句诗,就是今天的人们也是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大家看过赵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小草》吗?会唱的都唱出来——”于是,师生一起唱歌曲《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
熟读诗句
1.自由熟读。
2.背诵读(教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
3.学生依据教师提示的意境诵读。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4.对对子接续读
师:(出句)野火烧不尽,
生:(对句)春风吹又生。
师:(出句)远芳侵古道,
生:(对句)晴翠接荒城。
…………
5.完整地感情诵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白居易送给他的朋友的。我们马上就要下课,黄老师也要返回广西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大家愿意送送黄老师吗?
生:愿意!愿意!!
师:怎样表达这种送别的感情呢?就借用今天学习的两句诗来表达送别的感情吧。哪两句?
生:(略加讨论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黄老师不是“王孙”呀,能不能改动一下?
生:又送老师去,萋萋满别情。
师:(把手扬起,声音响亮地)同学们再见!
生:(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声音)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由强渐弱,似渐行渐远地)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相应变小)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纤细渐无,举手长劳劳,表示分离已远,人影依稀)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渐无,张口无声地)老师再见……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实录:
  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大家看看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
  生:树。
  师:什么样的树?
  生:我看见了长出绿叶的大树。
  师:一句多完整的话。
  生:我看见了三个小朋友在捉蝴蝶。
  师:观察很仔细。就像这样说。
  生:我看见了地上有绿绿的小草,有金黄的油菜花。
  师:我还看见了房子,房子旁边有一些格子。
  师:哦,这是篱笆。一起说“篱笆”。
  生读。
  师:是呀,多美的一幅画。看,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浓的树阴。儿童们奔跑着,嬉戏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却一下子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多有趣的画面,这画面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呢!
  (评:通过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为他们的情感体验做铺垫。)
  师:请大家翻开书,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写,你们也要这样写字哟。老师边写边解诗题,诗人杨万里在新市的徐公店住宿。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师:不错,想读诗吗?那可要现过生字关。(课件出示生字)
  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几个生字圈出来,自己好好读读。
  然后多种形式认读这些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
  疏疏
儿童
菜花
急走
无处寻
追黄蝶
一径深
未成阴
  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强调词语连读。
  师:真了不起,生字读准了,生词读连贯了,把他们放到句子里,能把句子读通顺吗?
  生:能。(生自由读诗句)
  师:谁来读读?
  多个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字音。直到把古诗读通顺为止。
  评: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这是朗读的最起码要求。这个环节中,教师按照“字——词——句”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后面感情朗读古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真不错,大家把古诗读得这样通顺,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课件出示图的一部分)
  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课件出示诗句)
  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叫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
  又有好几个学生读诗句,读得很好。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看(课件切换)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谁读读这一句?
  评:通过教师的描述性语言和课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生: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
  生:我好像看见粉红的桃花正从树上飘落下来,雪白的梨花正随风飞扬。
  生:我仿佛看见小草绿了,大树枝头长出了绿叶,嫩嫩的,柔柔的。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生多种形式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评:低年级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教学古诗,就应该充分调用学生的想象,为教学服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想象更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想象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师:读得这样好,老师要奖励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动画。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谁读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老师想问问你们,捉过蝴蝶吗?当蝴蝶飞起来时,你是怎样的跑?
  生:快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快跑的意思。可我没听出你在快跑呢!该怎样读这行诗?
  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就你读读看。
  生读
  师:捉蝴蝶一定是很快乐的时,我想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快乐。
  生读,语调很欢快。
  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很适合语文教学。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说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看不见了?
  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
  生:有些失望。
  师:哦,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师:嗯,不错。现在我们再来想想,这几个小朋友会说什么?
  生:等一会,它还会出来的。
  ……
  师:哦,我听出了你等待的快乐,那你读读这两行!
  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谁再读读?
  又一生读
  师:了不得,我从你左右摆动的小脑袋看出了你的一些无奈。没关系,待会就有一只更美丽的蝴蝶飞过来。
  又请一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幅美妙的捕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着美丽的油菜花,看到这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诗人有感而发——
  生接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指导读出趣味。
  评:“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结果不是伤心,而是一份另样的快乐,这一切在诗人眼里是那样的真实,富有生命活力,是那样富有生活情趣,所以不能把这句的感情基调定在伤心、失望上。要通过教师引导没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情趣。
  师小结: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呀!看,幽远的小径,追黄蝶的儿童,稀疏的篱笆,长着嫩嫩树叶的大树,一切都这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虽然小朋友们没捉到蝴蝶,可他们也体会到了捉蝴蝶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首诗,一起来感受诗里的意境美。
  生有感情地读全诗。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样有兴致,这样吧,我们来开一个吟诗会。大家比赛,看谁吟诵得最好。
  学生自由准备。
  学生各种形式吟诵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