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5 21:0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庐山瀑布
一、创情境,引入境
  师: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短片。
  (播放庐山美景的录像片)
  师: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感受庐山山水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李白这位大诗人有哪些了解?
  生:李白是唐朝人,号清莲居士,字太白。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的诗篇喜爱至极,所以给他这样的称号。
  生:这首诗是李白二十六岁时在庐山的黄岩瀑布写的。
  (点评:课前查阅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既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介绍作者,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也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准备。)
  三、勤质疑,明诗意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读?
  (学生纷纷试读)
  师:现在,同学们就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开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说说你们组学懂了什么?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的看瀑布就像一条河挂在山上。
  生: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点评:学生在读懂古诗的情况下,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
  生:没有,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李白是说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烟雾,而不是升起了烟雾。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师: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谁愿意来有感情的读读前两句?
  (学生纷纷试读,群体练读)
  (点评:指导学生仔细读书,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师:谁来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生:“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应该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落下来。
  师:你理解的真好!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那你还知道那些诗句使用了夸张的写法吗?
  (点评:教师巧妙适时地点拨,复习已学的有关诗句,使记忆不断得到强化。)
  生:“危楼高百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的诗句,真不错!刚才那位同学说好像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这个“好像”解释了“疑”字。“疑”还有不同的解释吗?
  (点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好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点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充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疑”字呢?
  (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离奇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正是李白诗词的特有风格,所以他被世人称为“诗仙。”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句具有离奇的想象呢?
  (点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生:李白《清平调词》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生:《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蜀道难》里有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夸张的写法。
  :生:《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是。
  生:还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真是读了不少的诗呀!还有用其它方式来汇报的吗?
  (点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
  生:老师,我们组是用绘画的方式。
  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画。
  (教师将画贴在黑板上)
  师:请你们小组来描述一下你们的画。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大家看,这幅画画得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大家就带着这种美美的感情把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齐读)
  四、想画面,悟诗情
  师:大家读得真是太好了!在你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珍珠串成的帘子。
  生:我看见瀑布闪着银光,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
  生:我看见青山衬着绿水。仿佛两条蓝绿相间的带子。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放瀑布的录象
  (点评: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加上配乐朗读,再次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什么感觉?
  生:雄伟!
  生:壮丽!
  生:气势磅礴!
  师:现在,你面前就是庐山的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有感情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正的做到了感情朗读。)
  生:老师,他站的位置不对。李白是望庐山瀑布,他离瀑布那么近,怎么能看到瀑布的全身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吟诵一下。
  (该生摇头晃脑地吟诵)
  生:老师,我们组想给大家吟唱这首诗。
  (一生唱,两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生:我觉得他们选的这个乐曲不适合这首诗,咱们以前还学习过一首七言的乐曲,更适合这首诗。我想给大家唱唱。(全班学生有感情的吟唱《望庐山瀑布》)
  (点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乐曲吟唱古诗,说明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师:(由衷地赞美)瀑布不但看起来美,吟诵起来美,唱起来更美。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描写瀑布的诗句呢?
  (点评: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能力,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扩大了信息量。)
  生:徐凝的《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生: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还有一句“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师:看来大家课下真是下了不少功夫!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更加喜欢瀑布了。但愿有一天咱们师生能共同站在瀑布脚下吟唱这首《望庐山瀑布》。
  总评:
  汤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由庐山风光的短篇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现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绝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指名三、四名学生背)还有哪些同学想背?这么多同学都想背呀?(指名学生)会背的请跟着一块儿背。
2、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爱读诗的孩子,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一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古诗,(出示课题:绝句)板书课题:绝句。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又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杜甫得知他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的草堂,并在草堂中写下这首诗。既然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我想它一定有无穷的魅力,你们想学这首诗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学古诗,初知诗文大意:
1、师范读: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看着这首诗,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配乐朗读)
2、自由读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像老师这样把古诗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认真。(教师个别辅导)
3、指名读: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生字,谁会读?(我会读)读的真准!那谁能像老师那样把古诗读一读?(指名读)每个字字音读得很准,还有谁想试一试?(指名读)读的不错!请各位同学再认真听老师把诗读一遍。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读得真不错,都快超过老师了。
4、比赛读:
师: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朗读指导)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一组读题目,其余四个组,一组读一行。一二组比三四组读的好。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5、齐读:
师:老师宣布成绩,并列第一。(欢呼)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一遍。读的真美。
6、布置自学,进行网络学习:
师:你们刚才都读了这首诗,那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美)板书:美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这台电脑进入我们的学习网站学习这首诗,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可以互相提问,还可以向老师提问。(关闭广播教学,学生自学)
三、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特别认真,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许多同学互相讨论,有的还向老师提了问,那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学得怎么样。(广播教学,图文结合)
1、图文结合理解诗文:

师:这首诗给我们美的享受,你们自学了这首诗,谁能说说这首诗美在哪儿?
生1:我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很美。
师:的确很美,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
生1: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嫩嫩的柳枝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师:理解的不错。
生2:老师,我觉得把“鸣”的意思理解成“唱歌”更好一些。诗文写这么美,肯定是想表达心中的愉悦,理解成“两只黄鹂在嫩嫩的柳枝上唱歌,一行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更好。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拍手示意)

师:还有哪个地方你认为写的很美?
生:我觉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美。
师:老师也觉得这句诗很美,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吗?
生3;窗子里包含着西岭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即将开往东吴万里之外的船只。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这些美景的?
生4:诗人是在草堂里,通过草堂的窗子看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诗人在草堂里,通过草堂的窗子看到的?
生5:我是从“含”字看出来的。
师:那“含”是什么意思?
生6:我想“含”的意思应该是包含、镶嵌。
2、理解全诗:
师:谁能大胆的站起来,把整首诗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点两名学生)
3、画诗中景色:
师:这首诗这么美,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画?那还等什么,打开金山画王,把你感受到的美画出来。(教师个别辅导,检查)老师发现某同学画得不错,咱们来看看。(展示)你能说说要为什么这样画?还有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展示)
四、总结:
师:(广播教学,回到画面)通过你们动手画图,学习古诗,你们认为这首诗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1:我觉得这首诗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黄、绿、白、蓝”颜色很美。
师:说得对,这首诗中色彩美得到了体现。(板书:色彩)
生2:黄鹂的叫声很好听。
师:你真聪明,在这首诗中声音美也得到了体现。(板书:声音)
生3:黄鹂在树上唱歌,白鹭飞上了蓝天,是动态的描写,而西岭的千秋雪,门口停泊的船只是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又有静态的描写,我觉得很美。
师:了不起,你体会到了诗的意境,对,这首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还有一个方面,谁能找出来?
生4:我学了好几年绘画,绘画老师曾说过“画画时要讲究布局”,刚才我用电脑绘画时就感觉到这首诗的布局不错。
师:你很会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这首诗中还有景物的布局美。(板书:布局)诗人从色彩、声音、动静结合、布局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草堂外的美景,从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板书:喜悦)
板书设计:
色彩
声音
布局
动静结合
五、练习: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为了让诗词对仗工整,因此使用了一些对仗词语,请大家看屏幕(广播教学),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你们能在第二句找出对仗的词语吗?(指名回答)
六、学习生字:
师:这首诗中我们要掌握三个生字。课前同学都预习了生字,谁来讲一讲你是这样学这些生字的?(一个字指名一名学生)
七、结束语:
1、背诵: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你们都会背了吗?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背一背?(指名背)还有谁想背?还有谁能背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师: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里通过反复朗读每行诗句,认真思考每个字的意思,开动脑筋想象学习了《绝句这首诗》,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节课,我们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些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