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两首-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古诗两首-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5 22: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庐山瀑布
说教材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古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是精读课文,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尤其是对唐诗、对李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知识他们已学过不少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说目标


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A类:1、懂得欣赏共鸣,做到“看、听、说”一致。


2、会认识本诗的“庐、瀑、炉、疑”4个生字。
B类: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C类:4、大致领悟诗意,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河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三、说重难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大致领悟诗意,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河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赏诗——读诗——背诗——悟诗”的四步骤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制作了有关课件,把瀑布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五、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我采取“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学——质疑,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看”,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学生听到了什么?“说”,学生该怎么说自己的独到见解?“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始终在我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六、说步骤
第一板块:赏诗【目标A1\3-4分钟】
1、准备上课。
2、课件欣赏古诗《望庐山瀑布》。
3、要求:注意“看、听”一致。
4、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进入新课《望庐山瀑布》的教学。
第二板块
:读诗【目标A2\10-15分钟】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齐写古诗题目《望庐山瀑布》。
3、课件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多次朗读。
4、学生画出要认识的4个生字“庐、瀑、炉、疑”。
5、师生学习生字,要求:读音正确,会组词,并能口头说一句话。
6、再读古诗,要求有感情、有节奏朗读。
7、指导感情朗读古诗。
第三板块:背诗【目标B3\5分钟】
1、学生齐背古诗。
2、检查背诵古诗。
3、再背古诗。
第四板块
:悟诗【目标C4\5-8分钟】
1、学生试讲古诗意思。
2、师生领悟诗意。
3、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五板块:测评【10分钟】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绝句
一、
说教材
  《绝句》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佳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郊外浣花溪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以及思念东吴的思想感情。全诗先写近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后写远景:西岭、雪。全诗最大的特点是:对仗工整、色彩明丽、黄翠相对、白青相映、互相衬托,写得参差错落,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这首诗前两行意思浅显明了,后两行意境比较深远,含蕴比较丰富。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色彩鲜艳,紧扣诗意,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入情入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美景,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就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掌握本课生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 能正确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4、 能根据《绝句》的描绘,结合想象,写一段话。
  二、说教学方法
  1.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故事导入,解释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先讲一个小故事《会做诗的厨师》:古时候,有一个厨师,精通诗词,他能根据做的每道菜对出一句优美的诗来。一位秀才故意出了个难题,仅仅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根据一首诗办成一桌菜,厨师欣然接受,就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熟蛋黄,旁边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是把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行,下面铺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是一碗清汤,上面浮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佩服不已。
  这时学生已情趣盎然,紧接着就把学生导入新课:“这四道菜,就是出自《绝句》。这节课就来学习这首诗,《绝句》是一种体裁名称,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体裁呢?”先让学生尝试着说,教师再随机讲述关于绝句体裁知识。
  (二)整体感知,自学古诗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仔细看插图。读后先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再说说眼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然后再让学生运用一些工具书,自学古诗,要求了解的大致内容和每行诗句的意思。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检验,学生在自学中尝到了收获的喜悦,又为自己的听课找到了方向—这个地方我不懂,可要小心听老师讲。
  (三)解诗明意,入境悟情
  我将充分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理解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一字一词一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说说是否看到过诗中出现的景物,同时随机理解“白鹭、翠柳、青天”等词。为了帮助学习理解“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在学生讨论中,随机用多媒体出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边嬉戏,不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一行白鹭飞向万里晴空”,这样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接着再让学生充分地说,从而体会黄翠相衬,白青相映的情趣,认识“两个”和“一行”数量上的对仗,及用“鸣”和“上”点出的动态描写,葱而让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第四行诗句,让学生了解这两句写了“窗、雪、门、船”四种事物,诗句对仗工整,用字凝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充满神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一首诗往往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学生此时已了解了诗意,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朗读者立足于诗的总体,把诗人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融会贯通起来。所以我在这里穿插介绍诗人杜甫和写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诗人的请来激起自己的情。我想饱含深情的范读,让学生粗粗体会诗人的情感,接着出示大屏幕投影—草堂美景,再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春江花月夜》,然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在草堂里吟诵全诗,把诗人喜爱草堂、思念东吴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四)小结学法,迁移运用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读,会背诵,并且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是非常宝贵的收获。为了举一反三,我要求学生另外再背诵一首杜甫的诗,即《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要求学生根据“解词看图、领会诗意”的方法,自己去学习,去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总之,我的这堂课先有
  明确的目标,再有详细的讲解与精要的学法指导,最后又有学法的迁移云运用,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
  我这节课的板书如下:
  下→上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上
  喜爱草堂
      →
  远→近
  窗
  雪  
含  
思念东吴
       

  船
  泊
      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以上板书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展示了诗人的观察顺序;中间部分是诗句的景物,也就是诗的内容所在。再是表示动态的词语,下面点出了诗的特色,右边则揭示了诗人写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整幅板书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