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残酷的世界大战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残酷的世界大战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26 17:26:06

文档简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和结果,知道与一战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凡尔登战役为例,了解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发展能造福人类,用于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析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确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图片和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小组协同合作的能力。学生编演访谈节目,锻炼学生的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难点:确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观点。
三、教法、学法
讨论法、讲述法、探究方法、创设情景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导火线和性质。
2、导入新课: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庞大而血腥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提起学生的兴趣。
3、讲授新课:出示几张图片。(图片 德国位置 ,施里芬计划 ,德国士兵兴高采烈,斗志昂扬的去前线)
通过识读地图,教师讲解。
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德国的作战方针,速战速决,为此制定了速战速决计划----“施里芬计划”。在战争刚开始时,德国首相扬言:“我以为战争将持续三个月,最多四个月。。。。。。”法国也打出了圣诞节回家的口号。然而双方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就此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之中。出示图片(残酷的战场)。
一 、 僵持的战场
看书第8页地图。学生上讲台指出三条战线,及战线的基本方向和交战双方。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最关键的是西线。战况如何呢?
介绍马恩河战役,结果,迫使德军全面后撤,法国战局就此转危为安。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由此表明,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而在东线,俄军随被迫全线败退,但对西线的德军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为了打破战争的僵局,德军在1916年发动了凡尔登战役。
二 、凡尔登战役
请两位同学再现凡尔登。学生访谈节目
甲:( 主持人 )乙(一位参加凡尔登战役回来的法国上尉)。
甲 : 大家好,今天我们请到了曾参加过凡尔登战役的法国上尉,我们就请上尉带我们一块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乙 : 好。我从平生中我见过的最残酷的刑法中生还。。。。。。连续四个昼夜------96个小时---最后两天完全被浸没在冰冷的泥地之中-----可怕的炮轰一直在持续,没有任何躲避之处。和我一起到达的事175 人,回来的只有34 人,有几个已经半疯。
甲 :法国当时为什么选择进攻凡尔登呢?
乙 :凡尔登是前线最大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向巴黎的要冲,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甲 :你能具体介绍一下这次战役吗?
乙 : 在第一次进攻中,德军在短短4000米长的战线上,集中了1400门大炮,平均每3米一门大炮,从早晨7点多到下午4 点多,对凡尔登附近连续猛轰。炮火摧毁了战壕,烧光了森林,连山头也被削平了,最深的弹坑有10 米。战争之惨烈,前所未有。一块来看几张图片吧。(出示几张战役的图片)
其中在这次战役中使用了毒气,看这张图片。
甲 :正是因为这次战役异常残酷,所以被称为绞肉机。
乙 :此役后,德国由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因此成为了一战的转折点。
甲 :战役太残酷了,我们祈祷 永保和平吧
乙 :是啊 。让我们远离战争,共保和平。谢谢大家
教师:感谢两位同学的表演。
出示一些图片,从感官上认知战争的残酷性。
知识点强化:凡尔登战役 时间,交战国,绞肉机,转折点。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几次大规模的战役。
图片 索姆河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坦克,杀伤力强。一战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展开了全面和立体的厮杀,
图片 日德兰海战。
回忆飞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发明者。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飞机开始应用于一战。除了这些,还有轰炸机、潜水艇等新式武器。
学生讨论 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教师: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出示一段材料关于美国的参战,学生据材料回答,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加入协约国作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图片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图片 德国人民反战游行。
以此总结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
三 、大战的结束。
结束的标志:1919年11月11日,各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参战国家之多,参战人口之多,死伤人数之多,经济损失之大。说明了一战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损失大。
阅读课本第10页,及一段材料。总结一战的影响。
设计讨论 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最后为建立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
4、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曲折中不断前进的。人类吸取了世界大战的教训,从而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共同努力。这正是以史为鉴。
5、练习题。
1.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由于
 A.德国想在这里打破战争僵局
B.法军在凡尔登殊死抵抗
C.这场战役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
D.这次双方大会战历时10个月
2.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对此,同学们有不同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A.山姆大叔此举不是大丈夫所为
B.美国开始捞取战利品了
C.美国对外政策一直如此,后发制人
D.帮助了交战国人民,可喜可贺
3.关于“一战”的论述,西方史学家有这样的言论: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知道哪些国家是有罪的。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性质等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言之有理即可)
6、板书设计
一 僵持的战场 二 凡尔登战役---转折点
西线 东线
南线 三 一战的结束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合理、有效。首先,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本节课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他们认真听讲,出现了预期的表现,体会了战争的残酷性。学生自己从中寻找信息,体现了自主学习。第二,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历史问题。补充了许多资料,成为学生形成认识的有力根据。但本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在调动课堂氛围、挖掘学生潜力等方面。这些都有待于我今后不断学习,争取改进。
课件38张PPT。  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庞大而血腥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导入新课西线从北海往南延伸到瑞士边境,在这里是英、法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国对德、奥作战 德国首相:“我以为战争将持续3个月,最多4个月……” 法国也打出了“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残酷的世界大战◆僵持的战场
◆“凡尔登绞肉机”
◆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就制订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6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
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
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预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施里芬计划一战之前的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  开往前线的德国士兵一、僵持的战场残酷的战场德国步兵在西线发动进攻萨拉热窝萨拉热窝马恩河战役一战中的新式武器——英军的坦克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炮兵阵地一战中英军的重型火炮西线战场的德军士兵损失惨重的法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凡尔登战役二、“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凡尔登战役简介凡尔登战役后的战场1916年
一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一战的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法国士兵凡尔登战役中被炮轰后的城镇2三、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美国参战德国投降,一战结束一战影响(1)灾难(2)客观推动科技进步美军33师的士兵紧跟着坦克前进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 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1918年9月,德军败局已定。11月6日,德国派出由外长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会见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洽谈停战事项。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边的福煦将军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法国把这辆车厢作为战胜的纪念物保存下来。 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参加国家和地区:33个作战范围:欧、亚、非三大洲参加人口:15亿死残人数:3000万军费开支:2084亿美元 因遭芥子气袭击而失明的英国士兵在护理所外排成一行 协约国封锁德国,图为战争开始时德国家庭主妇和她们的子女在排队领配给券德国人民举行反战游行  “当远离死亡时,人们会轻松地谈论荣誉和英雄主义,但在这里,面对四肢不全的死者,人们只会感觉到战争的恐怖与邪恶。”  战争带给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给人类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总之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后果就是:灾难。协约国战机
德国战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军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战争双方都使用新式武器来打击对方。在1916年7月初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这种新式武器杀伤力强,使德军大为惊恐。 你能谈谈,战争与科技的关系吗? 提示:战争催生了许多军事科技,而且科学技术也广泛应用到了军事上,军事科技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技术基础。决定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各交战国为赢得先机与主动,开始最大限度地缩短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战场的时间。因此军事科技在战争需求的牵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新发现和化学工业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记 江泽民同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要牢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坚持奋斗。”萨拉热窝事件课堂小结僵持的战场
“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力量。
1918年11月,德国宣告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巩固练习基础知识延伸探究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激化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C2.在一战的进程中法国在哪场战役后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
A.索姆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不列颠之战 D.马恩河战役B3.一战中有一场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这场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中途岛海战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C4.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
A.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B.萨拉热窝事件
C.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激化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5.关于“一战”的论述,西方史学家有这样的言论: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知道哪些国家是有罪的。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性质等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