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并能富有感情的随乐哼唱。
2、了解民歌中的体裁形式。(1)小调
(2)山歌
(3)劳动号子
3、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笵唱、欣赏多媒体课件,细细体会小调的韵味,尝试用富有感情的音色来表现小调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民歌独特的艺术表现作用,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目标,不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二)的内容,是一节欣赏课。本节内容的学习价值在于聆听与学唱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以及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充分开发民族音乐的魅力。其内容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唱表演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延续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不同地域同名民歌的不同活动中的不同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民歌中的体裁形式,掌握小调特征。
2、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教学难点:民歌体裁中小调特征的掌握
4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演唱山西民歌《沂蒙山小调》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上课一开始,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活动2【讲授】二、民歌赏析, 切入主题
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思考:(1)从歌曲中你仿佛都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2)旋律、节奏、曲调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欣赏,小声跟着小调哼唱,以体会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主动发掘音乐作品亮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动3【讲授】三、拓展知识,介绍民歌体裁
中国民歌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三大类。
1、小调:这三首歌曲都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产生于百姓日常生活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多传唱于城镇、里巷,用于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音乐曲折而细致,具有流畅、婉柔、细腻的艺术特点。就像《沂蒙山小调》一样,婉转悠长。
2、山歌: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又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山歌的音乐奔放、嘹亮、开阔,曲调悠长。例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等。
3、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消除疲劳作用的民间歌曲。常见的歌唱方式:一领众唱,比较有气势,曲调简朴,节奏律动性强。例如:《船工号子》、《扛木头》等
[设计意图: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活动4【讲授】四、学唱歌曲
教唱《采茶灯》。
1、播放福建民歌《采茶灯》,再次听赏,学生随乐哼唱。
2、师范唱旋律,学生跟唱。
3、师伴奏,学生有感情的齐唱。
活动5【活动】学习“采茶舞”
1、动作:
1)腰抖扇
2)踮步摇扇
3)绕手采茶
4)推门打窗
2、舞蹈展示
集体随乐跳“采茶舞”,感受茶农的辛勤劳动,努力表现茶农采茶时的愉快情绪。
[设计意图:采茶舞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体验民间“采茶”的劳动习俗及采茶歌舞,也为课堂学习增添了气氛。]
活动6【作业】小结
同学们,小调就像民歌中的一颗珍珠,它扎根于民间,经历漫长岁月的打磨以及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扬,愈发显得熠熠生辉。在此老师希望大家也担负起继承发扬创新民歌的重任,让我们的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