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跟唱《采茶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21cnjy.com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山歌和号子,对于小调还没有具体的概念。
3重点难点
1、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展示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简介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
(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二)欣赏《采茶调》
(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三)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四)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五)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六)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七)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21教育网
课件31张PPT。《泥土的歌(二)》
小调 民歌 山歌 号子什么是小调?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特点: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等特点。茶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最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无论国内国外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会饮茶。 ●采茶本为中国南方一种汉族茶农的生产活动,采者多为手巧的村姑,随着汉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这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中国一种汉族民间的歌舞体裁,流行于我国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采茶 采茶灯 ——— 福建民歌 又名《采茶扑蝶》。“采茶灯”就是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龙岩“采茶灯”是这类歌舞形式的代表。明清年间采茶灯就在龙岩地区盛行,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采摘新茶,休息时,常聚集于山上的茶棚演唱茶歌,并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 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采茶调 ———云南民歌 《采茶调》来自玉溪花灯,玉溪花灯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各样本地及外地山歌、小调、地方戏,结合当地语言习惯、风土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是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畅所欲言《采茶灯》和《采茶调》之间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节奏较密集,音调起伏较大,2/4与3/4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荷包 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绣荷包,是民歌的一种。特别在北方,多以叙事手法,通过绣荷包表达爱情。曲调大同小异,歌词内容丰富,加强了绣荷包独特的文化意味。“绣荷包”调畅所欲言两首《绣荷包》不同音乐特点?
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唱词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歌段式结构规整,为“五五七”式(即第一、二句为五个字,第三句为七个字。)《月儿弯弯照九州》《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歌。这首歌以问话的形式,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催人泪下。江苏民歌《王大娘钉缸》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汉族民俗歌舞形式,属于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是钉缸人出场时 的唱段。河南民歌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一种流传在兴山、宜昌等县的古老的汉族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好汉歌》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是由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创作的,歌曲巧妙地运用了《王大娘钉缸》的代表音型和音调,创作出这首跨世纪的乐曲,表达了梁山好汉的豪迈气魄,使《好汉歌》具有了火热的生活气息。 小调 民歌 山歌 号子什么是小调?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特点: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等特点。民歌体裁山歌号子小调流畅、婉柔、细腻坚毅质朴、粗犷豪放自由奔放、悠长舒展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