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第一单元能力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第一单元能力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27 15: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能力测试卷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B.油光可鉴 无可置疑 文质彬彬
C.繁花似锦 诚慌诚恐 粗制烂造
D.暗然失色 冥思遐想 郁郁寡欢
B
3.(2016·淮安)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6分)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修改意见: .
(2)第②处修改意见: .
(3)第③处修改意见: 。
“提高”改为“增强”
书名号改为引号
“虚情假意”可改为“情真意切”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藤野先生》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内在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B.《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既是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恩师”——母亲,也是写自己成功道路上的一段经历。
C.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展示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D.《我的童年》的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作家。
D
5.名句默写。(6分)
(1)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2)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刘桢《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
(4)真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天涯亦咫尺,正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言: 。
坐看云起时
念天地之悠悠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下列句中的“甲、乙、丙”是名著中的三个人物,请任选两个写出其名字。(4分)
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甲]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牛魔王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西游记》
②[乙]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朝花夕拾》
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名人传》
甲: .
乙: .
丙: .
孙悟空
藤野严九郎
列夫·托尔斯泰
7.班级开展了以“感悟亲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1)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4分)
示例: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
示例:亲情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2)下面是班主任展示的《新二十四孝图》中的部分内容,请你结合下图内容,谈谈你打算怎样孝敬父母。(6分)
常跟父母沟通,仔细聆听父母讲述往事;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9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6分)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9.“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什么?(2分)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10.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分)
“第二三天”
“从头到尾”
“一一订正”
“一直”
1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4分)
藤野先生竟为我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12.“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3分)
热情诚恳
严谨求实
(二)母亲的手机(16分)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⑧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12期,有删改)
13.起初母亲为什么“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后来为什么又“渐渐离不开手机了”?(3分)
母亲对手机功能不熟悉觉得难以把控,觉得带手机与自己农民的身份不相符,觉得添手机对于已经有固定电话的家是一种浪费。当母亲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可以随时跟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说话,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14.本文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刻画形象。请以第③段画线句为例,赏析其作用。(4分)
细腻地描写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母亲渴望马上听到孩子声音的急切心情,及怕错过接听电话的担忧,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15.第⑤⑥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4分)
插叙了先前“我”和母亲通过写信和村长家电话联系的往事。突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思念和牵挂,渴望与外地的孩子交流,也为后文写母亲离不开手机做了铺垫。
16.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分)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手机对母子(女)维系亲情、传递牵挂的重要作用,流露出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深化了中心。
三、写作(50分)
17.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成长的记忆
文题二: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能给你带来什么呢?请以“阅读让我________”(快乐、聪明、高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