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 第4课 《经济大危机》(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下 第4课 《经济大危机》(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27 15:01:03

文档简介

《经济大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这次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政是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重点】
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黑色星期四”听说过吗?我来讲述它的来历,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使很多人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所以这一天就成了可怕的“黑色星期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繁荣”及其崩溃
1.提问: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多媒体课件展示汽车以及家电进入美国寻常百姓家的图片
( 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2600多万辆,平均每4个家庭拥有1.3辆汽车。)
动脑筋:
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
答: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经济危机(ppt播放视频}
>>>PPT展示人们聚集在纽约华尔街的图片
配文: 1929年10月24日,人们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使经济跌入低谷,经济危机爆发,它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并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1·cn·jy·com
>>>PPT展示一系列经济危机中人民的生活状况图片
(经济大危机期间一个男子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21·世纪*教育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ppt播放表格)
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www-2-1-cnjy-com
>>>PPT播放失业率和求职者图片
( 我会三项技能,我会三种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www.21-cn-jy.com
>>>PPT播放一家人的住处和领救济面包图片
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突然出现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艰难度日,他们排起长队领救济面包;另一方面,资本家故意大量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未长成的棉花,宰杀幼猪,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中,任凭成熟的水果烂在技头,玉米和小麦被当作燃料付之一炬。英国资本家把整船的橘子倾入大海,巴西资本家则销毁了两个多万袋咖啡。 (ppt播放牛奶倒入河中图片)2-1-c-n-j-y
想一想:
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21*cnjy*com
答:A、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暴露的本性: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罗斯福新政
1.>>>多媒体播放胡佛和罗斯福的头像(1575万票—2280万票)
胡佛: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罗斯福: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2.罗斯福介绍;
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美国第32任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来源:21cnj*y.co*m】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共经营章程,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出处:21教育名师】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罗斯福看望美国农民)
动脑筋 罗斯福新政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①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三)合作探究
师: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彻底根除?
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没有。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危机。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2·1·c·n·j·y
四、课堂练习
1.1929—1933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A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2.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历史上首次出现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C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D )
A.采用了国有化的形式
B.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C.普遍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 
D.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答:经济危机。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调整工业,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特点
2.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总统
2.实施“新政”的目的
3.主要措施
4.产生的效果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题是“经济大危机”,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这场危机的出现,许多国家的对待它的态度各有不同。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进行改革来对抗“经济大危机”的国家,并且介绍了美国进行的“新政”,以及这个政策的结果。指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插图,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如“黑色星期四”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依据史料获取信息、学习历史的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经济大危机
导入
“黑色星期四”听说过吗?我来讲述它的来历,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使很多人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所以这一天就成了可怕的“黑色星期四”。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快的表现如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
新授
一、“繁荣”及其崩溃
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2600多万辆,平均每4个家庭拥有1.3辆汽车。
新授
电风扇
电冰箱
洗衣机
电话
吸尘器
家电已进入美国寻常百姓家
新授
  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
新授
动脑筋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预示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新授
新授
1929年10月24日,人们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使经济跌入低谷,经济危机爆发,它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并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新授
经济大危机期间一个男子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新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新授
特点 具体表现
波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比较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新授
我会三项技能,我会三种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
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
新授
一家人的住处
新授
等候领救济面包的长队
新授
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突然出现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艰难度日,他们排起长队领救济面包;另一方面,资本家故意大量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未长成的棉花,宰杀幼猪,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中,任凭成熟的水果烂在技头,玉米和小麦被当作燃料付之一炬。英国资本家把整船的橘子倾入大海,巴西资本家则销毁了两个多万袋咖啡。
新授
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新授
想一想
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新授
A、销毁商品的原因:
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B、暴露的本性:
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胡佛( 饥饿总统)
罗斯福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PK
1575万票—2280万票
新授
二、罗斯福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
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美国第32任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新授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新授
“新政”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新授
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 :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措 施 具 体 内 容
整顿金融
调整农业
调整工业 (中心措施)
公共工程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补偿。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以工代赈)
新授
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共经营章程,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新授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罗斯福看望美国农民
新授
 罗斯福新政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新授
动脑筋
①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授
合作探究
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彻底根除?
新授
没有。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危机。
总结
虚假的繁荣 (暗藏危机)
危机的爆发 (产生恶果)
罗斯福新政 (解决问题)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核心)
国家不干预经济
(核心)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总结
1.1929—1933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A
练习
2.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历史上首次出现
D
练习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C
练习
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
A.采用了国有化的形式
B.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C.普遍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 
D.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D
练习
5.材料: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答:经济危机。
(2)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调整工业,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练习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作业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特点
2.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总统
2.实施“新政”的目的
3.主要措施
4.产生的效果
板书
谢谢观赏!《经济大危机》练习
一、选择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超过 ( )
A.1700万人 B.3000万人 C.1500万人 D.6000万人
3.为摆脱危机而实行“新政”的美国总统是 ( )
A.林肯 B.华盛顿 C.威尔逊 D.罗斯福
4.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
A.国家对工业的整顿 B.国家对银行的整顿
C.国家对农业的调整 D.新建公共工程
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请问危机首先开始于哪一个国家?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6.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 ( )
A.广大人民 B.资本家
C.资产阶级政府 D.垄断资本家
7.罗斯福为对付危机宣布 ( )
A.实行“新政” B.发动战争
C.实行高压政策 D.建立法西斯专政
8.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 在 ( )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法克服危机
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C.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
D.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9.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成效,包括 ( )
①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②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④改变了自由企业制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0.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机的措施是 ( )
A.缩减农业生产 B.恢复银行信用
C.实施工业复兴法 D.兴建公共工程
二、阅读题
1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选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回答,造成材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改变“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局面,罗斯福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2分)21教育网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大国崛起》解说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怎样一种模式? (4分)
材料三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www-2-1-cnjy-com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经济上的成功”和“政治上的成功”?(8分)
12.改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红利,锐意改革是新一届中国政府最醒目的执政标签。纵观世界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0分)21*cnjy*com
材料一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虽然会带来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复活,但资本主义和以前的生产方式相比仍是一种进步。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版权所有:21教育】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儿?它对苏联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材料二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国家工业复兴法》
(2)材料二说明了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2-1-c-n-j-y
——黄安年《美国经济社会史论》
(3)根据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材料三中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2分)
(4)新政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2分
《经济大危机》答案
选择题
C 2.B 3.D 4.A 5.B 6.A 7.A 8.C 9.C 10.C
二、简答题
11.(1)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2分);措施:颁布“工业复兴法”(2分)
(2)新模式: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危机,4分)21·cn·jy·com
(3)“经济上的成功”: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4分)
“政治上的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发展,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大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第一题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依据材料一分析:“1933年” “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迹象表明是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为改变“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局面,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2·1·c·n·j·y
(2)第二题是有第一题延伸而来的,根据材料二:“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分析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21·世纪*教育网
(3)第三题考查的是用史实说明罗斯福新政“经济上的成功”和“政治上的成功”。本题依据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来回答。“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是“经济上的成功”。 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发展,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这是“政治上的成功”。21cnjy.com
12.(1)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分)
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2分)
(2)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分)
(3)依据:新政部分措施保障了工人的权利,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4)效果:克服了经济危机,经济缓慢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新经济政策的“新”在: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来源:21cnj*y.co*m】
第(2)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四项内容,其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美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开始对对工业进行调整。【出处:21教育名师】
第(3)问,从材料二中的“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措施保障了工人的权利,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4)问,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