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十一课《灯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回报祖国。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王愿坚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课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课件出示图片和内容,让学生感受今天的课与灯光有关。
师朗读: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一盏是希望的灯,一盏是勇气的灯。有了这两
盏灯,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有关灯光的故事。
板书课题《灯光》
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王愿坚: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
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为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
《七根火柴》等。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王愿坚的资料进行展示。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听课文朗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文停顿,画出生字词,感受课文内容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宏伟 漫步 围歼 交通沟 胸墙 憧憬 黑魆魆 千钧一发 璀璨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好 卷 划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 全文共分几部分?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写我怎样沉入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了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第12段):照应开头,写“我”在璀璨的华灯下怀念战友。
师问:通过我们对课文具体部分的分析,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课件出示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
师小结: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
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默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
感到温暖。
师问:句中说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你知道为什么会感到光明和温暖吗?
引导学生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去考虑为什么感到光明和温暖。
指几名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
师小结:“我”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想到北京的变化和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心头感
到光明和温暖。由此可以体会到“我”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课件出示句子: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老师重点朗读“多好啊”
师小结:这是说话人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的美丽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生赞叹,
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所以下文写的是回忆的内容。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3、4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
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首轻轻地划着火柴。
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交通沟吗?
课件出示:交通沟是指阵地上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这里也可以
作为战士们暂时休息的地方。
提示学生重点朗读红色字体,并同时让学生做出这些动作,从而感受这些动词的使用,理解这
些动词可以表现出郝副营长的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答出郝副营长的自信
师小结:这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在战斗打响之前,郝副营长显得很平静,这也说明他身经百战,
对这次战斗能够胜利很有信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多好啊!”他早在自言自语。
师引导同学们理解“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后面介绍的与前面的不同。
师小结:“但”将话题转入对大拇指性格的描写——最肯吃苦。
老师重点朗读“多好啊”
师问:这里的“多好啊”和第2段中的“多好啊”,都表示感叹,那感叹的内容一样吗?
引导学生体会第2段中的“多好啊”是赞叹现在的生活,这里的“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图时,
对图中的孩子们的赞美。
师小结:战争时期,条件及其艰苦,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过,他对图
上的孩子能在电灯下看书深感羡慕。“多好啊!”就是他对这种生活的赞美。
课件出示句子: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
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老师重点朗读“多好啊”
师问:这里的“多好啊”是对郝副营长看到的而发出的赞叹吗?如果不是,那这里用了什么写
作手法?
引导学生回答出联想。
师小结:因为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情景是郝副营长看着图画,想象出来的,并不
是真的看到了,所以这里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
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
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
课件出示问题:“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表格
引导学生找出出现的几次“多好啊”,然后把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感受每一次出现时它的用意。
指生回答并填表
师小结: 第一次出现在“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这里的“多好啊”是游人在看到广场上璀璨的灯光后说的,从这句话中,我们
可以感受到是过去的困苦生活和现在人们幸福的生活。第二次出现在“‘多好啊!’他在自言
自语。”这里的“多好啊”是郝副营长在看到书上一幅插图后自己说的,从中我们可以从郝副
营长的话语中感受到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第三次出
现在“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
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里的“多好啊”也是郝
副营长自己说的,是他听了我对电灯的描述后说的,从中我们也可以想到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
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所以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们要勇往直前。
师问:那这三次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多好啊”表达了对天安门广场上美丽景色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第二
次表现了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电灯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
毅然是郝副营长,这里表达了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课件出示句子: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师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从“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中感受到这句话树神态描写
指生回答
师小结:这句话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描写。从这种神态里,
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强大动力,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全中国、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师问:同学们知道郝副营长在“憧憬”什么吗?
引导学生把这里的“憧憬”与前面郝副营长的联想联系起来,感受到憧憬就是孩子们在电灯下
读书的情景。
师小结:郝副营长在“憧憬”战斗胜利后,孩子们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那明亮的灯光一定可
以使孩子们美好地读书。
(4)指生朗读第8-10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
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师问:这里“千钧一发”的时刻指什么时刻?
引导学生从第9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指生回答。
师小结:指的是后续部队在进攻中遭到敌人炮火的阻击,和突击连失去联系,情况非常危急的
时刻。
师问:句中“举得高高的”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把“点燃了那本书”与“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联系起来,回答“举得高高的
能说明什么?
同桌讨论,生举手回答
指生回答出“举得高高的”是为了照亮部队前进的路,而不怕牺牲自己。
师小结:“举得高高的”说明了郝副营长在巨大的生命危险面前无所畏惧、毫不犹豫。他明知
一旦有了火光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顾全大局,表现了
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指生朗读第1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
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郝副营长的做法联系起来,去感受郝副营长的精神。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他用自己的献血和
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和安乐生活的一种
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既是对
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我”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4.学习第三部分
齐声朗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问:这句话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去体会璀璨的华灯是指现在的灯光,与郝副营长的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在电灯下读书”
联系起来吗,去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寄托了“我”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要
忘记为开创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拓展延伸
师问:请你们整体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段落描写的是现在,哪些段落描写的是以前?
指生回答
师小结:描写现在的段落是第1、2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描写以前的是第3到第11自然段。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倒叙。
师解释: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
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本文中,作者由天安门广场上的
灯光写起,回忆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现实再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就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运用倒叙的手法安排文章,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
己生命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五、课堂练习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尤其——( 特别 ) 宏伟——( 雄伟 )
憧憬——( 向往 ) 茂密——( 茂盛 )
千钧一发——( 间不容发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光明( 黑暗 ) 茂密( 稀疏 )
璀璨( 黯淡 )
聚精会神( 心不在焉 )
六、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2. 课下找一找与灯光有关的优美语段,并抄下来。
【板书设计】
现在:千万盏灯 多好啊 (1、2) 引起回忆
战斗开始前
11.手指 往事 战斗打响后 缅怀先烈
(3-11) 战斗结束后
现在:在璀璨的华灯下又想起…… 前后照应
(12)
【教学反思】
《灯光》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写了郝副营长带着能让孩子们在电灯下读书的憧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而把书点燃,高高举起。从而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讲授时,要让学生感受到郝副营长的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以采用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自己感受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从而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为了将来可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下册
灯光
激趣导入
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一盏是希望的灯,一盏是勇气的灯。有了这两盏灯,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激趣导入
王愿坚: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为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初读感知
1. 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 标注自然段落。
阅读要求:
3. 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宏伟
漫步
交通沟
胸墙
围歼
词语赏析
憧憬
黑魆魆
千钧一发
璀璨
hóng
màn
jiān
gōu
xiōng
chōng jǐng
xū
jūn
cuǐ càn
hǎo 好坏
初读感知
卷
juǎn 烟卷
juàn 画卷
好
huá 划船
划
多音字赏析
hào 爱好
huà 策划
精读感悟
一(1、2)写我怎样沉入对往事的回忆。
二(3-11)叙述了关于灯光的往事。
三(12)照应开头,写“我”在璀璨的华灯下怀念战友。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文章的主要内容?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天真、活泼、顽皮。
“我”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想到北京的变化和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心头感到光明和温暖。由此可以体会到“我”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一部分
为什么?
精读感悟
天真、活泼、顽皮。
这是说话人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的美丽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生赞叹,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精读感悟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首轻轻地划着火柴。
这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在战斗打响之前,郝副营长显得很平静,这也说明他身经百战,对这次战斗能够胜利很有信心。
第二部分
交通沟:阵地上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
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精读感悟
“多好啊!”他早在自言自语。
战争时期,条件及其艰苦,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电灯下看书深感羡慕。“多好啊!”就是他对这种生活的赞美。
精读感悟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联想
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谁说的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游人
郝副营长
郝副营长
什么情况下说的
会想到什么
看到广场上璀璨的灯光
过去的困苦生活和现在人们幸福的生活。
看到书上的一幅插图
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
听了我对电灯的描述后
胜利以后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人人都能够在灯光下看书、学习,为了战斗的胜利勇往直前。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表达效果:对天安门广场上美丽景色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表达效果:表现了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电灯下看书深感羡慕。
表达效果:说这话的毅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句话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描写。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强大动力,感受到他那颗为解放全中国、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
神态描写
精读感悟
郝副营长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在“憧憬”战斗胜利后,孩子们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那明亮的灯光一定可以使孩子们美好地读书。
精读感悟
指的是后续部队在进攻中遭到敌人炮火的阻击,和突击连失去联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千钧一发”的时刻指什么时刻?
精读感悟
“举得高高的”说明了郝副营长在巨大的生命危险面前无所畏惧、毫不犹豫。他明知一旦有了火光就会暴露自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毅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顾全大局,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精读感悟
“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他用自己的献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和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既是对前面情节的呼应,也是“我”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这句话寄托了“我”怎样的感情?
寄托了“我”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为开创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第三部分
拓展延伸
作者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回忆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现实再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尤其——( ) 宏伟——( )
憧憬——( ) 茂密——( )
千钧一发——( )
间不容发
特别
雄伟
向往
茂盛
课堂练习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光明——( ) 茂密——( )
璀璨——( )
聚精会神——( )
黯淡
稀疏
心不在焉
黑暗
作业布置
1. 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2.课下找一找与灯光有关的优美语段,
并抄下来。
板书设计
现在:千万盏灯 多好啊
(1、2)
11.
灯
光
往事:
(3-11)
现在:在璀璨的华灯下又想起……
(12)
战斗开始前
战斗打响后
战斗结束后
缅怀先烈
引起回忆
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