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10课 杨氏之子(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下第10课 杨氏之子(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1 17:18:04

文档简介

第十课 杨氏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认读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的机智、风趣及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 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聪明机智的儿童?
师: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骆宾王咏鹅、曹植七步成诗。(图片、文字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
-杨修
2.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师:你们知道《世说新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经典。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刘义庆编撰,依内
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述自汉末到晋代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
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师:《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
师:那么什么是文言文呢?)
第一个“文”字,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
就是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表
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是:“使用常用的直
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根据教师的停顿标出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2.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shèn huì yì nǎi qín liáng yìng wèi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甚至 聪惠 造诣 乃 家禽 梁国 应声答应 为设果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三、精读领悟
1.自读这篇文言文,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师: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杨氏之子”指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好。惠:同慧,智慧。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见。乃:就,于是。
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给。 设:摆设。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其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来。示:给……看。曰:说。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没有。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主要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思考:文中谁为谁设果?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杨氏之子为孔设果。说明这个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此”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君家果”的?
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
“此”指杨梅。
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句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4)小孩称孔君平为“夫子”说明了什么?“应声答曰”说明了什么?
“夫子”指有文化的成年男性。说明孔君平很有文化。
“应声答曰”说明这个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5)口语训练:说一说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就不是我家的果。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6)思考: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孩子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
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有礼貌,又表达
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知识拓展
(1)假如你遇到类似的情景,你会说吗?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2)说一说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礼貌、聪明、机智、反应敏捷。
(3)你有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对联等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苏东坡难对的千古绝对: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
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
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
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 ”周总理笑着说:“这
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
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
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
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4)学以致用:学校要求我们“严禁践踏草坪”“节约用水”请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请不要踩我,我很疼。
小草微微笑,请君莫打扰。
少一分随意,多十分绿意。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不要让我无故流泪。
滴滴情深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21教育网
五、课堂练习
1.我会解释画线的词语。
甚聪惠 (好)
孔君平诣其父 (拜访)
乃呼儿出 (于是)
2.我能说出整句话的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  杨梅 君家果    
――― ―――————> 机智风趣
杨氏子 孔雀 夫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把文言文与白话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文的重点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师引导学
生结合课文注释,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4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五年级下册 第十课
杨氏之子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世说新语
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由南朝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等36门。记述自汉末到晋代
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
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世说新语》是研究魏
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激趣导入
文言文
第一个“文”字,修饰之意。“言”字,是写、
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两字,就是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
头语言”而言,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
文章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激趣导入
文言文
“文言文”的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
语体文。而“白话文”是:“使用常用的直
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初读感知
根据教师的停顿标出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平君/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
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初读感知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
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初读感知
聪惠
造诣
家禽

甚 至
shèn
huì

nǎi
qín
梁国
liáng
应声答应
yìng
为设果
wèi
精读感悟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
“之”
是助词,相当于“的”。
杨氏
之子
指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精读感悟
结合课文注释,说
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精读感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好。
惠:同慧,智慧。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精读感悟
孔平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见。
乃:就,于是。
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精读感悟
01
02
03
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给。
设:摆设。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其中有杨梅。
精读感悟
01
03
04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来。
示:给……看。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02
曰:说。
精读感悟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没有。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精读感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
人物的主要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精读感悟
文中谁为谁设果?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杨氏之子
说明这个孩子
很有礼貌,很
会招待客人。

精读感悟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此”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
“君家果”的?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
“此”指杨梅。
“君家果”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
故意逗孩子。这句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精读感悟
小孩称孔君平为“夫子”说明了什么?
“应声答曰”说明了什么?
“夫子”指有文化的
成年男性。
说明孔君平很有文化。
“应声答曰”
说明这个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精读感悟
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孩子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
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婉转对答,既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
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
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精读感悟
假如你遇到类似的情景,
你会说吗?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精读感悟
说一说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礼貌
聪明
机智
反应敏捷
精读感悟
你有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对联等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苏东坡难对的千古绝对: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精读感悟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
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
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
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精读感悟
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
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
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 ”周总理
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
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
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精读感悟
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
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
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
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
所,一个女厕所。
精读感悟
学校要求我们“严禁践踏草坪”“节约
用水”请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请不要踩我,我很疼。
小草微微笑,请君莫打扰。
少一分随意,多十分绿意。
精读感悟
不要让我无故流泪。
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滴滴情深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
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言文你
有什么感受?
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
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
悦我们的身心。
1.我会解释画线的词语。
甚聪惠 ( )
孔君平诣其父 ( )
乃呼儿出 ( )
课堂练习
拜访

于是
2.我能说出整句话的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课堂练习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答道:“我可没听
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孔君  杨梅 君家果
杨氏子 孔雀 夫家禽
机智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