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枣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打枣》原是一首民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方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运用乐器演奏模拟人声,生动活泼,对比鲜明,表现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的喜悦心情。宏大明亮的唢呐声,高而清脆的口笛声,低而带有鼻音的音乐,相互对应。随着乐曲不断反复,演奏者频繁变换模仿乐器,不同音色,音区的旋律片段纵横交错,丰富了演奏效果,极富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能联想爷爷和小孙女打枣的情景、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2.能分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3.认识唢呐,能初步分辨唢呐的音色。
三、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分辨唢呐的音色。
教学重点: 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想象用唢呐模仿人物对话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村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看,这两位小朋友和爷爷在忙什么呢?(课件)从图上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初听音乐
有一位演奏家用一种神奇的乐器把打枣时欢快的场景描绘的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你能听出这种演奏乐器是什么吗?
(三)介绍唢呐
唢呐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于元、金之时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课件)唢呐的音量大,音色高亢明亮,还可以模仿鸡啼鸟鸣和人声,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让我们一起欣赏唢呐独奏《打枣》。
(四)分段欣赏
1.引子
乐曲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它用小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和自由的节奏、活泼的具有河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一个欢乐的农村庭院。
2.主题
教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唱一唱这个主题。要熟悉并记住这个主题的音调,因为在这首乐曲中,主题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学生随教师的琴声一起唱主题。
教师:这个主题是由唢呐和乐队一起演奏的,乐队在其中起到了过门的作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体会一下乐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再次播放乐曲《打枣》主题,学生仔细聆听,体会乐队的作用)
3.祖孙对话
播放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听出主题乐段出现的次数,以及速度渐快,情绪更加热烈,大、小唢呐的交替使用更加频繁,用“咔腔”的方法模仿了爷爷和孙女不同的声音,表现了爷爷和孙女打枣时的快乐心情,特别是乐曲结尾处模仿的“笑声”。
(五)完整听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主题乐段共出现了几次。(五次)
2.再次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听出大唢呐和小唢呐不同的音色。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打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农家孩子劳动时的欢快的情绪以及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与歌曲的民族风格,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欣赏了解更多的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