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2016版)第五单元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2016版)第五单元教学课件:登幽州台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1 08: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知人论世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一、本诗的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诵读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听朗读,品味诗情。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理解诗人的悲慨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涕:眼泪。 鉴赏品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教师点拔:
前——后
不见

天地之悠悠

怆然、泣下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念统摄全诗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讨论学习:《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教师提示: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