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16.1.陋室铭刘禹锡一、新课导入 阅读下面两幅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文学圣地一日游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陋室有德馨,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 杜甫刘禹锡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文学圣地一日游文学圣地一日游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陋室铭刘禹锡二、认识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课外拾趣气出来的《陋室铭》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课外拾趣 三、预习检测1.辨音识字: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请你找出《陋室铭》里的韵和韵脚。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各组推选一位实力最强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小试牛刀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3.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4. 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把它告诉给大家。五、合作探究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山 水比喻起兴山 仙
水 龙
陋室 德馨(中心)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陋室不陋景——环境优美人——交友高雅事——生活闲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正面——实写反面——虚写高雅脱俗不慕富贵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安贫乐道,高洁伟岸托物言志陋室铭设喻引题山仙水龙比喻起兴陋室德馨陋室不陋环境优美(清幽景)生活情趣(高雅事)引古贤以自况反诘点题交友高雅(不俗人)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君子之德)小结课文六、精读品析精读细品,把握主旨1.统领全文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__________.
3、写陋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德馨苔痕……青谈笑4句惟吾德馨作者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他的朋友,这样有什么效果?
对偶 衬托——夸朋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你能分辩吗?
虚实 正反——话生活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亮、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类比 隐含——立志向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七、拓展延伸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增长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以便将来可以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