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2014级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蜡烛》2014级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1 08: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蜡烛》学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了解课文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战简称二战,又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让人们明白今天的和平是多么宝贵,多么来之不易。
(2)※关于贝尔格莱德战役※1944年9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德军的交通线,不让其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的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3.了解文体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二、夯实基础
1.常识:本文作者,
(国家)作家,本文是一篇
________(文体)。
2.给加点字注音:
烧灼桥头堡
地窖匍匐腋下
拂晓瓦砾
颤巍巍舀鞠躬
三、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阅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找出一处,写在下面,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3.说一说: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文段精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4.在选段中,两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颜色,有何用意?(3分)
5.请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6.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4分)
7.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揣摩第①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写下来(不少于50字)。(5分)
3、《蜡烛》学案答案
一、略
二、夯实基础
1.西蒙诺夫,苏联,战地通讯(或通讯)。
2.zhuó,
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yǎo,jūgōng
三、整体感知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结果: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例:(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1)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仇恨侵略者,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
(3)她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安葬红军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四、文段精读
4.围巾是黑色的(1分),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1分),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1分)。
5.(1)勾画了烛光的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点明文章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2)强调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3)“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超越了国界,是人间大爱。(3点,每点2分)
6.“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每点2分)
7.从“看了一眼”、庄严地“深深一鞠躬”等动作,扣住“哀痛”、“敬意”等情感来表达即可。(每种感情2分,语句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