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杜甫诗三首》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1 09: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杜甫诗三首》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_______
齐鲁青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_______
决眦______
凌绝顶______
搔更短______
不胜簪_______
逾墙走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
邺城戍____
__、
____
老妪_________
泣幽咽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与李白并称为“
”。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他被尊称为“
”。《春望》、“三吏”
、“三别”是杜甫写于___
___之乱时期的作品。“三吏”是:《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
⑵阴/阳割昏晓______
_/___
______
⑶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
⑷浑欲不胜簪_____________
⑸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
_____
⑹老翁逾墙走________________
⑺急应河阳役_____________
⑻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
______
⑼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__
⑽有孙母未去_____________
⑾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_______
⑿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望岳》诗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2.《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一诗中作者移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5.通过《春望》中的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6.《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
( http: / / www.21cnjy.com )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7.《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8.《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三、内容理解:
(一)阅读《望岳》,回答下列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选出对《望岳》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而近,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之匠心。
B.
诗中“钟”字为“聚集”之意,借大自然对泰山偏爱有加表达作者喜爱之情;“割”字写泰山高耸入云、矗立挺拔的气势,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意。
C.
“荡胸生曾云”写作者志随山高,“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
结尾一句写作者登临泰山极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决心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雄心壮志。
2.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二)阅读《春望》,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4.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5.自选角度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阅读《石壕吏》,回答下列问题:
1.在《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妇人”致词部分有哪三层含义?
25《杜甫诗三首》学案参考答案:
一、1.dài
liǎo

l
( http: / / www.21cnjy.com )íng
sāo
zān


shù


2.李杜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安史
《石壕吏》
3.
⑴聚集
⑵山的北面/山的南面
⑶终要,终当
⑷简直⑸多么
⑹越过;逃跑
⑺应征
⑻心胸摇荡
⑼最近
⑽离开
⑾还能够
⑿消失
二、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造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三、(一)1.
D
2.
遮天蔽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3.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二)1.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3.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
4.
A
5.
示例1: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句诗采用了触景生情手法,写出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思家的心情极其抑郁苦闷。示例2: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句诗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思家的心情极其抑郁苦闷。
(三)1.是全诗的提纲,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而其中的“夜”字说明征兵手段狠毒。
2.三子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家境困难;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5《杜甫诗三首》学案参考答案:
一、1.dài
liǎo

( http: / / www.21cnjy.com )líng
sāo
zān


shù


2.李杜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安史
《石壕吏》
3.
⑴聚集
⑵山的北面/山的南面
⑶终要,终当
⑷简直⑸多么
⑹越过;逃跑
⑺应征
⑻心胸摇荡
⑼最近
⑽离开
⑾还能够
⑿消失
二、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三、(一)1.
D
2.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3.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二)1.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3.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意近即可)
4.
A
5.
示例1: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这句诗采用了触景生情手法,写出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思家的心情极其抑郁苦闷。示例2: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句诗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思家的心情极其抑郁苦闷。
(三)1.是全诗的提纲,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而其中的“夜”字说明征兵手段狠毒。
2.三子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家境困难;为保家庭,自请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