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ké
sòu( )
轻jié( ) ān
dùn( )
调gēng( )
yōu
yù( )
shēn
wù
tòng
jué( )
不jì( )
kāi( )桌子
yōu( )然
mǒ( )杀
gē
da( )
2.结合课文内容或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看着拥挤的人群,我的心情越来越焦燥,本来不满的情绪,也越想发泻出来。于是乎,我疯狂地跑向山顶,想要脱离这个纷嚣的世界。
②她把四叶草固定在卧室的墙上,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动力,但竞选的结果还是不理想,仅管发挥很出色,但在强手面前仍然略逊一酬。班长没有选上,只捞到一个课代表。
错别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改 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
“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5.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
高潮
(2)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6.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7.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向( )
(2)暇 ( )
(3)比( )
(4)四海(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躬亲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徒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红简介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今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地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参
考
答
案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咳嗽 捷 安顿 羹 忧郁 深恶痛绝 济
揩 悠 抹 疙瘩
2.示例一:清廉贤达不辞劳苦
示例二:奢侈冷漠精于索求 示例三:横眉铁肩正义凛然 示例四:呐喊疾呼不怕牺牲
示例五:无私宽广不求回报 示例六:低调冷静乐于付出
3.燥—躁 泻—泄 仅—尽 酬—筹(点拨:“燥”的意思是缺少水分,所以应写作“焦躁”;“泻”的意思是液体很快地流,所以应写作“发泄”;“仅”的意思是仅仅、只,所以应写作“尽管”;“酬”的意思是报酬,所以应写作“略逊一筹”。)
4.示例:一鼓作气、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平八稳、五湖四海、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十全十美(其他符合要求的成语也可)
5.(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6.理解 关心(或:关爱、挂念)
7.(1)“汪”字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8.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答到两点心理即可)。
9.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10.(1)早先 (2)空闲 (3)近 (4)全国
11.(1)(我)亲自参加战争。
(2)(这)不是空话啊。 (3)但是回想(我)年轻时的行为处事,觉得很是不对。
12.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战争,没有空闲来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亲、做儿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是空话啊。但是回想(我)年轻时的行为处事,觉得很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