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阿长与《山海经》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9.阿长与《山海经》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1 10:0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  )疤       震悚(  )       jié(  )问
空前( 
 )
惧dàn(  )
惊骇(  )
孤shuāng(  )
粗拙(  )
掳走(  )
zhòu(  )骂
2.下列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淡薄  薄弱  薄厚
B.妥帖  请帖  碑帖
C.憎恶  好恶  深恶痛绝
D.空前  空席  空中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4.根据以下三则材料,说说你的见解。
材料一:一般从高速公路下来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弯路。这是为什么呢?高速路上车速太快,再怎么给你减速标志,甚至给你画骷髅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设计高速公路的人的想法很简单,只给你设计一个大弯,你想不减速都不行
材料二:最好的领导,对于底下员工,不用讲,不用骂,但是会制定出一种制度,让你乖乖地去做。会领导的人就是这样,不着边际,没有任何警示,但是,他会造成那个形势。
材料三:顶尖的领导者领导员工的思维,普通的领导者看管员工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适的书房
窦海军
①胡适1958年应蒋介石之邀从美国回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蒋和研究院都要拨钱给胡修宅子,胡对代院长李济说:“我盼望最切的有两点:一、我要的是一个学人的私人住房,不是中研院长的住宅;二、我仍坚持此房子由我出钱建筑。”为此,他先寄上2500美金,并表示如果不够再通知他追加。
②胡适的宅子建在“中研院”里,说是为了去图书馆方便。宅子很朴素,现已成为胡适纪念馆。走进书房,讲解员说胡适很少在这里呆,读书写字大都在别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书房有点像监狱。原来书房的窗外是个与窗子贴得很近的高高的花墙,虽然墙上布满孔洞,但还是给人有些压抑封闭的感觉。这个细节令我联想到,胡适的生活虽然不图奢华,不喜欢物质层面的雕琢做作,但对于精神、心理的舒适自在,还是蛮敏感的。
③为什么胡适宁可不用这书房也不拆掉外面的花墙呢?身为院长,又是自己掏钱盖的房子,小小修改一下有何之难?其实,这正是胡适性格的一个细微表现,有权力但不滥用权力。
④胡适反封建,却不过度否定传统文化;胡适反对专制,却没有与专制主义者蒋介石势不两立;胡适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身份,却与民国政府保持着合作;胡适也常常批评蒋介石,却与蒋成了终生诤友;胡适倡导自由恋爱,却与媒妁之言的小脚夫人相伴终生。胡适崇尚改良,却对激烈的革命抱以审慎的态度,他的一生都在向蒋介石谏言,希望以温和、渐进的方式促使社会进步。
⑤民国初年,回国不久的胡适就在《新月》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严厉批评民国社会缺乏人权、缺乏法治的状况。后来他举例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因为顶撞蒋介石而被拘禁,家属只能四处奔走求情,却“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这就是人治。随后,胡适又发表了《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和《知难行亦不易》,文章对孙中山以民众素质低下为由,主张在制定宪法之前要有一个“训政”阶段的思想提出了质疑,批评孙中山的“行易知难”,说“可以作一帮不学无术的军人的护身符”,并说“宪法的大功用不但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的权限”。几篇文章发表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侮辱本党总理,诋毁本党主义,背叛国民政府,阴谋煽惑民众”为由,要求中央拿办胡适,北平、天津、江苏、青岛等地也有类似提议。
⑥1932年11月下旬,胡适在武汉第一次见到蒋介石。第二天晚上,蒋介石又派秘书专程接胡适共进晚餐。晚宴上还有顾孟余、陈布雷、陈立夫等人,胡适没有与蒋单独谈话的机会,他送给蒋介石一本《淮南王书》后,便早早离去。胡适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之大成。他送此书是想向蒋介石传达无为政治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君主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必须靠全国的耳目为耳目,靠全国的手足为手足。这便是“众智众力”的方略,颇含有民治的意味。相反,一个掌握大权的人如果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对老百姓并不是一件好事。
⑦1952年11月,胡适应邀回台湾讲学,蒋经国代表蒋介石前往机场迎接。几天后,他给实施威权政治的蒋介石的“见面礼”是在一个茶会上发表演讲强调“民主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言论自由”。
⑧次年1月16日,蒋介石设宴为胡适饯行。席间,胡适又没给“总统”面子,仍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还说,宪法只赋予总统有减刑与特赦之权,绝无加刑之权,而总统屡次加刑,是违宪甚明,然而整个政府无一人敢向总统如此说。对于这些近乎指责的谏言,蒋介石虽生气却没选择打压。
⑨胡适去世之后,蒋介石送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一个坚定地崇尚自由、反对独裁的人却能与独裁者保持这样的关系,这便是胡适。
(选自《北京晚报》2012年6月16日)
5.本文的标题是“胡适的书房”,但内容并不只是写“胡适的书房”,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了本文,你觉得胡适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本文中,胡适指责蒋介石的事情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通“轼”,车前扶手的板。②壹:真是,实在。③舅:这里是公公的意思。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过泰山侧(    )
(2)子之哭也(    )
(3)吾夫又死焉 (    )
(4)小子识之(    )
10.下面“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篇文章中,你看到孔子怎样的施政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鲁迅学习刻画人物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善抓细节
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唆、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前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二、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唆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三、欲扬先抑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唆,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事件”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1.疮 sǒng 诘 kōng 惮 hài 孀 zhuō


2.C 
3.C 
4.领导是一种艺术,不用警示,不用威吓,只要给下属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形势,就可以让员工遵守规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本文用了抛砖引玉的写作手法,仅以“胡适的书房”为名,从他的书房建造经过看到并介绍胡适的为人。 
6.崇尚民主,崇尚改良。 
7.不能删去。这样正体现胡适是温和的改革派,也为后文他能与独裁者蒋介石和平相处做铺垫。 
8.民国初年,批评国会缺少人权;1932年11月,送《淮南王书》给蒋介石,要求民治;1952年和1953年,向蒋介石提出台湾要民主。 
9.(1)到,路过 (2)助词,无义 (3)“于之”,在这里 (4)记住 
10.CD
11.你要记住这点:繁杂的税务,(对百姓来说,)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2.实施仁政,以德治国,让百姓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着她的哭声。(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遇上了很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了。”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繁杂的税务。”孔子(对子路)说:“你要记住这点:繁杂的税务,(对百姓来说,)比老虎还要凶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