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8课 北宋的统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8课 北宋的统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1 10: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28课 北宋的统治北宋的统治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二、重文轻武的国策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北宋的建立
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废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1.北宋的建立时间:
人物:
事件:
定都: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东京(今开封)北宋结束五代十国
宋太祖和宋太宗采用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到979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宋太宗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阅读P30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2.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设法剥夺高级武将的军权,从地方军队里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驻防地点定期轮换,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2)在中央,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相专掌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使管理财政,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各自的长官分别对皇帝负责(3)在地方上,中央派文官任知府、知州,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防止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的财赋收入除留必要开支外,其他全部运往都城,收归中央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皇帝权力的加强二、重文轻武的国策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的历史教训,订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崇尚文治,优待文人。二、重文轻武的国策1.重文轻武的政策2.重文轻武的影响1.重文轻武的政策政策:
(1)选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1.重文轻武的政策(2)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吸引更多的文人进入官僚队伍,科举考试在北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1.重文轻武的政策(3)重视文教事业,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开设州学、县学,由朝廷选派文官,传授儒学。私人创办的书院在两宋时期迅速发展,成为学者汇集之处,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1.重文轻武的国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影响:
北宋初期统治者通过上述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臣,削夺武将权力,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但这些措施也造成了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军队指挥不灵等诸多弊端。2.重文轻武的影响到了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造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在与周围民族政权的连年征战中负多胜少也造成边患不绝,社会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目的:
时间:
人物:
措施:
结果: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精简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操之过急,变法没有彻底进行下去课后习题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D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D课后习题3.“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收地方精兵归中央
C.设立枢密院主军政 D.派遣文官任地方官D课后习题4.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课后习题5.宋初以 “ 重文轻武 ” 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