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八下第六章 第三节 黄土高原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
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利用图文材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利用地图和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材料一: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了百越等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
材料二:黄帝陵位于延安境内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距县城1 公里左右。数千年来,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从各地来到这里祭陵,以寄托念祖之情。
以上两段材料都是讲述了哪个地区?(学生:黄土高原)那就让我们走进现在的黄土高原,看一看曾经的天堂。(展示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有窑洞的村落,学生对于强烈的差异产生错愕感)
提供材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黄土高原,看到一个和自己经验不同的景象,激发兴趣。
展示
学习
目标
一、位置范围
1、看课本18页彩图,完成《助学》第10页第1题的两问。并在课本上将界线和主要省份圈划下来。
2、能够认出四种黄土地貌景观,并能概括说出景观特点。
通过彩图和特点总结构建出平面图的形状,加深认识和理解。
一、学生读图回答问题,鼓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1)位置:由大小两图看以黄土高原大致在中国中部,黄河中上游地区。
(2)范围:黄土高原东临太行山,北接长城,西到乌鞘岭,南至秦岭。
2、地貌景观的认识:
(1)读准名称:塬(yuán)、墚(liáng)、
峁(m?o);
(2)四种地貌景观连线;
(3)四字总结景观特点:顶部平坦
、长条台地、穹状凸起、河谷平原
(4)观看理想演化模式,理清顺序和侵蚀程度。
紧扣课本和助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地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彩图,帮助学生学会提炼要点。
承接
过渡
无论是黄土高原上的塬、墚,还是峁、川,都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结合给出的材料,思考黄土到底是哪里来的?
师
生
研
讨
与
学
习
师
生
研
讨
与
学
习
二、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1、黄土是怎么来的?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9页的阅读和20页上方的彩图及文字,概括说出“风成说”中黄土高原的形成。
2、黄土又是怎么走的?
提出问题:既然是风“铺”出来的,应该是平整的塬啊?又怎会千沟万壑,那黄土又到哪里去了?
理解过渡地带的特点,填写《助学》第10页第2题。
三、水土流失的剖析
1、水土流失的原因:
承接学生的结论,提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本20、21页内容,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师总结:自然原因中的土质、地表坡度和植被属于下垫面(地面)特点,唯有降水是其它因素,属于气候影响。人为原因中的几点多是体现了对地表原有植被的破坏。
2、图中的实验向我们阐述了什么?
反观人类活动有何借鉴意义?
教师承接:通过实验不仅要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还应主动思考根据这些实验原理可以如何减少水土流失,更有意义。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1、学生看图能够说出风成说的基本过程即可。
2、过渡性的认识
(1)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也是农耕区向牧区的过渡的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多发。
众多的自然灾害,使得黄土不断流失,水土流失严重,最终跟随黄河流走了。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进行小结:
1、自然原因:
(据20页文字和21页彩图可得)
(1)土质疏松,多孔隙易,被流水侵蚀;
(2)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强劲;
(3)植被较少,覆盖率较低;
(4)地表支离破碎且沟谷两侧坡度大。
2、人为原因:
(课本资料和教师资料补充)
(1)乱砍滥伐;(2)过度放牧
(3)陡坡耕种;(4)修路开矿等
探究二:水土流失实验的启示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再次合作探究,得出:
1、实验向我们展示出,水土流失强度与植被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等关系密切。
具体来说:
(1)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反之,水土流失越轻微。
(2)植被覆盖越少,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的状况越严重。
(3)地表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反之,水土流失越轻微。
2、人类活动恰恰改变了植被的疏密状况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对待实验要看到原理,更要思考实验结果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作用。
承转
过渡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既有危害,也有新生,黄河三角洲的不断长大,最终向我们说出了“泥沙,去哪了”。
师
生
研
讨
与
学
3、水土流失的危害
说到水土流失对人们的影响,其危害最为显著,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具体有哪些危害呢?
引导学生对危害进行分类,并找出核心点,知道了重点就可以围绕它进行展开叙述。
4、水土流失治理
根据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课本南小河沟有关资料进行总结。
(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和小实验的启示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解决方法的源泉)
3、完成填空,认识危害
危害的核心:
害人:地上悬河
害己:单产降低
4、水土流失的治理
结合原因分析、实验启示和资料得出:
解决方案的探讨要结合实际,而对于学生来说,产生问题的原因,就是他们所掌握的实际,加强对于问题的分析作用明显。
承转
过渡
生物措施主要是针对植被的破坏提出来的,工程措施中的平整土地和缓坡修梯田是对地表及坡度的改变,打坝淤地利用土质特性形成新的土壤,修建小型水库虽然改变不了降水强度,但可以改变水流速度,降低冲刷力度,从而构建蓬勃新生的黄土高原。
师
生
研
讨
与
学
习
四、中国的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读课本22页彩图和23页内容,回答黄土高原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分布和《助学》11页第三大题的三问。
教师小结:这种能源输送方式的变化也是体现了我国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决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指导其它地区的学习。
学生自学,回答问题:
1、由第一幅图可得:黄土高原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二。
2、由第二幅图可得:特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山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等地。
3、由第二幅图可得:
传统方式——采煤外运,
新兴方式——输电输气。
4、输送方式的变化,延长了产业链,使得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附加值增高,提高了经济效益。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交流、讨论、综合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
承转
过渡
黄土高原不仅是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载体,还为中国的崛起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回首往事,我们又是怎样对待黄土高原的,希望同学们能够认清问题,争取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愧疚之情。
知
识
构
建
与
梳
理
通过知识建构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当堂达标】
1.(目标1)某地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该地应为我国的 (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2.(目标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B.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C.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3.(目标1)流经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是( )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淮河
4.(目标2)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其形成原因是( )
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冲积作用造成的
C.风力沉积作用造成的 D.内力作用的结果
5.(目标4)黄土高原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 )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大力发展种植业
C.大力发展旅游业 D.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目标4)黄土高原所拥有的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
A.铁矿 B.石油 C.煤炭 D.铜矿
7.读“黄土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省区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
E___________,F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平原。
(3)在图中用红笔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结果不仅仅是解决某一道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就是建立在水土流失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也被称作“归因法”。对于实验的利用,不仅在结论上有一定意义,而且在现实中的意义更为明显,出现的问题可以被实验描述,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被实验证明,看到问题的两面性,用好实验。最后谈一点,对于学生探究的设计放在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实验上,是因为我认为这对后面的分析和办法的提出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课件24张PPT。人类曾经的宜居天堂中华儿女始祖的故乡第三节 黄土高原读图,说说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长 城秦 岭太 行 山乌鞘岭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 西山 西黄土塬(yuán)黄土梁黄土峁(m?o)黄土川河谷平原穹状凸起顶部平坦长条台地(理想演化模式图)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上的塬、墚、峁都着厚厚的黄土,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想一想 奇怪的是当地岩石风化不会形成黄土,那么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哪来的?黄土剖面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黄土的来源。想一想既然是风“铺”出来的,应该是平整的塬啊?又怎会千沟万壑,那黄土又到哪里去了?牧区农耕区过渡地带,
生态脆弱灾害
多发水土流失严重什么原因使得水土流失这么严重?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如果把黄河泥沙堆成1米宽1米高的堤坝,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植被黄土结构气候原因自然原因疏松夏季多暴雨缺少植被保护地形过度放牧乱垦滥伐陡坡耕种
等等人为
原因
集中表现在对
植被的破坏方面水土流失实验:水土流失小实验表明了水土流失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水土流失强度与植被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等关系密切。2、植被覆盖越少,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 ,水土流失的状况 。1、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______。反之,水土流失越______。3、地表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_____。反之,水土流失越__ ___。降水强度植被疏密坡度大小严重轻微严重轻微弱越严重以上述三个因素为例,人类活动主要影响了哪些因素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探究水土流失的危害有哪些?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 的 土.
使土层变薄, 下降,导致农作
物单产 。黄河含沙量 ,并在下游 ,
抬升河床,形成“ ” ,严重威
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表层害
己害
人危
害肥沃耕地质量降低剧增淤积地上悬河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结合水土流失的原因,思考我们能改变什么,又改变不了什么?怎么改?然后提出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根本措施——工程措施(水平梯田)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
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淤地坝 坝地玉米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草)栽种果树等平整土地缓坡修梯田打坝淤地修建小型水库植被地形土壤降水蓬勃新生的黄土高原能源基地:1、地位:黄土高原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二。2、分布: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山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等地。煤炭外运火力发电煤炭气化3、方式:传统方式——采煤外运,
新兴方式——输电输气。黄土高原小 结:位置范围世界最大黄土分布区风成说能源基地地位分布方式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治理塬墚峁川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