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精测卷 (学生卷+教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精测卷 (学生卷+教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3 15:39:49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精测卷
第四单元
(测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囿于(yòu)     门槛(kǎn)
马趴(pā) 隔阂(hái)
B.腌蛋(yān) 馄饨(dun)
秸秆(jiē) 招徕(lái)
C.颤巍(zhàn) 蹲踞(jù)
箍桶(ɡū) 忌讳(huì)
D.门楣(méi) 吆喝(he)
苋菜(xiàn) 小钹(bó)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方格中。(2分)
悠游自在 龙吟凤秽 囊萤映雪 引经据典
和辙押韵 大模大样 顾名思意 左右逢原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地表明自己的见解。
B.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这方面我实在孤陋寡闻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D.想到吴锦泉老人用踩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我肃然起敬。
4.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
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21教育网
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云南的歌会》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B.《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而有味,虽记录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C.《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D.《春酒》一文通过写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喝春酒、喝会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春酒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综合性学习。(6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能教我们心地善良,持重内向,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读书之风吹进我们的心里,班级开展了以“悠悠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这次的“悠悠书香伴我行”活动设计两个活动栏目。(4分)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设计一段简洁的开场白。(2分)(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有关选段,完成7~11题。(13分)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21cnjy.com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②③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呢?(2分)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12分)
紫阳民歌天下传
刘全军
陕西省紫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到紫阳,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是值得体验一番的。www.21-cn-jy.com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紫阳以民歌为主体的民间舞蹈、民间传说、民间美术等文艺活动在当地自发活跃起来。究其成因,是由于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曲,日子便在自娱自乐中悄然流逝。以心相授、以口相传的原生态民歌如山野清风吹拂,是那么的爽朗熨帖,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紫阳民歌取材广泛,表现了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等7大类20余个曲种。2·1·c·n·j·y
劳动号子分上水、下水和其他号子,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其中以《汉江号子》《放排号子》最有特色。“哟嗬嗬,脚踩稳啦,莫让劲啦;嗨嗨,蹬上一腿,嗨嗨……”领号、合号、喊号相互交织,宫商角徵羽,抑扬高下齐,其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遇啥唱啥,所谓“三六九赶场,见客发货”,男女老少皆能传唱,并有伴奏锣鼓板式,大多场合是在节庆之时,人涌街市,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你唱我和,各领风骚,那种热闹场景让人难以忘怀。真所谓:花鼓子歌,围台一众你听着,白天不唱不得过,晚上不唱困不着。
风俗歌曲是民间举行红白喜事等各种仪式时所唱,有孝歌、哭歌、哭嫁、撒喜等类型,至今民间赶场也还流行。而宗教歌曲是民间举行宗教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有到寺院道观内演唱的“道歌”,有在赶白事场合演唱的“坛歌”,有在“驱邪治病”或“烧拜香”时唱的“端公调子”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原创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上世纪中期紫阳专门组织专业人士下乡采风,搜集、抢救、保护民歌文化资源,编印出《紫阳民歌》4本,辑录民歌近千余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紫阳地方文艺工作者吸取传统民歌养料,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www-2-1-cnjy-com
近几年,新民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春到茶山一片新》《开山号子》《驾起船儿走汉江》等广为流传,有的还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歌曲》《群众音乐》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一些国内知名作曲家如劫夫、田丰、阮庆沅皆为紫阳民歌谱过曲。许多优秀新民歌还被选载在《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歌》《全国广播歌曲选》《陕南民歌》等专业刊物上。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位。
12.第一段中“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紫阳民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具体介绍了哪些形式的紫阳民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紫阳新民歌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5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21·世纪*教育网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2-1-c-n-j-y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21*cnjy*com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来源:21cnj*y.co*m】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里。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出处:21教育名师】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版权所有:21教育】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7.“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18.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有阳光,大地更欢畅;因为有雨露,禾苗更健壮;因为有希望,生命更顽强;因为有关爱,心灵更敞亮……生活中,万事万物总相关联。你的进步,有同学的帮助;你的成长,有老师的引导;你的自信,有亲人的鼓励;你的快乐,有朋友的祝福……
请你以“因为有________,我更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016--2017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精测卷
第四单元
(测试时间90分钟 试题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囿于(yòu)     门槛(kǎn)
马趴(pā) 隔阂(hái)
B.腌蛋(yān) 馄饨(dun)
秸秆(jiē) 招徕(lái)
C.颤巍(zhàn) 蹲踞(jù)
箍桶(ɡū) 忌讳(huì)
D.门楣(méi) 吆喝(he)
苋菜(xiàn) 小钹(bó)
【解析】选D。A项中“阂”应读hé;B项中“饨”应读tun;C项中“颤”应读chàn。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方格中。(2分)
悠游自在 龙吟凤秽 囊萤映雪 引经据典
和辙押韵 大模大样 顾名思意 左右逢原
错别字
改正
答案: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次科学盛会上,科学家都能滔滔不绝油嘴滑舌地表明自己的见解。
B.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21教育网
C.这方面我实在孤陋寡闻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D.想到吴锦泉老人用踩三轮车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我肃然起敬。
【解析】选A。感彩不当,“油嘴滑舌”是贬义词。
4.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
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21cnjy.com
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搭建”改为“提供”。(把“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云南的歌会》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
B.《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而有味,虽记录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却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C.《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D.《春酒》一文通过写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喝春酒、喝会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春酒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解析】选D。《春酒》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综合性学习。(6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能教我们心地善良,持重内向,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读书之风吹进我们的心里,班级开展了以“悠悠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这次的“悠悠书香伴我行”活动设计两个活动栏目。(4分)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设计一段简洁的开场白。(2分)(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活动一:经典诵读(好书伴我行) 活动二:书目推荐(读书交流会、小百家讲坛)
(2)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精神食粮。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要想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就来读书吧!下面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悠悠书香伴我行”之旅。21·cn·jy·com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有关选段,完成7~11题。(13分)
①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②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www.21-cn-jy.com
③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概括云南是歌舞之乡,结构上引起下文。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歌舞的赞美之情。
8.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多”表明仍有其他内容,如果去掉,和事实不符。
答案:“多”字不能删去。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即照应“也唱其他故事”。所以,此处一个“多”字,属用词准确,不能删去。2·1·c·n·j·y
9.“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作用的理解。首先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的内容。
答案: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10.选文第②③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仔细阅读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工笔刻画的方法。
答案(示例):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而作者的态度又隐含在字里行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呢?(2分)21·世纪*教育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纳西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12分)
紫阳民歌天下传
刘全军
陕西省紫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到紫阳,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是值得体验一番的。www-2-1-cnjy-com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紫阳以民歌为主体的民间舞蹈、民间传说、民间美术等文艺活动在当地自发活跃起来。究其成因,是由于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曲,日子便在自娱自乐中悄然流逝。以心相授、以口相传的原生态民歌如山野清风吹拂,是那么的爽朗熨帖,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紫阳民歌取材广泛,表现了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等7大类20余个曲种。2-1-c-n-j-y
劳动号子分上水、下水和其他号子,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其中以《汉江号子》《放排号子》最有特色。“哟嗬嗬,脚踩稳啦,莫让劲啦;嗨嗨,蹬上一腿,嗨嗨……”领号、合号、喊号相互交织,宫商角徵羽,抑扬高下齐,其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遇啥唱啥,所谓“三六九赶场,见客发货”,男女老少皆能传唱,并有伴奏锣鼓板式,大多场合是在节庆之时,人涌街市,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你唱我和,各领风骚,那种热闹场景让人难以忘怀。真所谓:花鼓子歌,围台一众你听着,白天不唱不得过,晚上不唱困不着。
风俗歌曲是民间举行红白喜事等各种仪式时所唱,有孝歌、哭歌、哭嫁、撒喜等类型,至今民间赶场也还流行。而宗教歌曲是民间举行宗教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有到寺院道观内演唱的“道歌”,有在赶白事场合演唱的“坛歌”,有在“驱邪治病”或“烧拜香”时唱的“端公调子”等。21*cnjy*com
原创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上世纪中期紫阳专门组织专业人士下乡采风,搜集、抢救、保护民歌文化资源,编印出《紫阳民歌》4本,辑录民歌近千余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紫阳地方文艺工作者吸取传统民歌养料,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来源:21cnj*y.co*m】
近几年,新民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春到茶山一片新》《开山号子》《驾起船儿走汉江》等广为流传,有的还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歌曲》《群众音乐》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一些国内知名作曲家如劫夫、田丰、阮庆沅皆为紫阳民歌谱过曲。许多优秀新民歌还被选载在《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歌》《全国广播歌曲选》《陕南民歌》等专业刊物上。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位。
12.第一段中“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指代内容的理解。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从这句话向前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
13.紫阳民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从文章第二段中筛选出原因和特点的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原因: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特点: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取材广泛;形式多样。
14.文章具体介绍了哪些形式的紫阳民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文章第三~五段具体介绍了紫阳民歌的形式,筛选概括即可。
答案:劳动号子、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
示例:我喜欢劳动号子,因为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15.紫阳新民歌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
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文章最后的段落一般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照应等作用。
答案:与文章标题相照应,深化了中心。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5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出处:21教育名师】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版权所有:21教育】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21*cnjy*com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里。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7.“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1)~(12)段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儿子要吃蜗牛;(13)~(23)写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最后写儿子放弃吃蜗牛,母亲却端出一盆“蜗牛汤”。
答案:(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
18.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把握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中间段落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意思对即可,每方面2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9.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可以从语言、语气、词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来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来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2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主题的分析能力。可以从关爱生命、家庭和睦、浓浓亲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要对老人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想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会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说服儿子不再要求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任意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三、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有阳光,大地更欢畅;因为有雨露,禾苗更健壮;因为有希望,生命更顽强;因为有关爱,心灵更敞亮……生活中,万事万物总相关联。你的进步,有同学的帮助;你的成长,有老师的引导;你的自信,有亲人的鼓励;你的快乐,有朋友的祝福……
请你以“因为有________,我更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提示】文题前一横线上可以填实指内容,如同学、父母、邻居,以及社会上各种人、人与人、一本书、一处风景等;也可以填虚指“精神”,如宽容、爱、挫折、一句名言等;还可以写古人,发挥新奇浪漫的想象力。要突出前者与另一方的联系,最好存在比较。“有”字的增加是一种强调,暗示出前者的作用影响和决定了最终另一方的命运、现实、情感或认知,前者要成为叙事行文中的一个线索,要充分展现它的作用。从立意上说,也比较自由,可以就事物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也可以从个人对集体、个人对一个地方的贡献谈,还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的影响上来谈,等等。同时本文要想立意深刻,不能仅就事论事,你要在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和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中,谈出你的感悟和情感。选材可以多样,但要赋予一定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