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丁mǎo( )年 méng
lóng( ) tuō
tà( )
商zhuó( )
修rùn( )
2.词语解释。
(1)颠沛流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优秀作品,________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惜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爱
4.仿照前文,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美没有明确的定义,为一段音乐心醉是一种美,为一本好书痴迷也是一种美;美没有固定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心中有美,生活就会摇曳多姿。
远方寄来的干花
张宏宇
①我们单位里新来了一批清洁工,其中有一个是从四川到这里打工的中年妇女,手脚麻利,做事非常认真,每次都会把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有时还会从外面采摘几朵小花,放在我们走廊里,或利用一些废品,做成一些好玩的装饰物挂起来。经过她打扫后,办公楼里总是有一种明亮的感觉。
②慢慢地和她熟悉了,她姓李,来自四川农村,有两个孩子,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通过一个远房亲戚介绍到这里打工。我亲切地称呼她李姐。
③有一天,一大早,李姐突然找到我,面色苍白,一看就知道没有休息好。她在我面前吞吞吐吐的,很着急的样子。我猜测她可能有难处了,便让她有话直说,不要把我当外人。李姐告诉我,她在家乡的小女儿得了心脏病,要动手术,得需要近十万元,家里卖了所有能卖的,到处借钱,还差二万多,实在没有任何办法了……说到这里,李姐低下头,我看到她的泪水不断地涌出。
④看着李姐乞求的眼神,我没有多想,从抽屉里拿出刚取的一万元钱,这是我准备交保险的钱,先借给李姐用吧,因为她现在更需要这笔钱。看到手里的钱,李姐突然给我跪下,呜咽着说:“等我们攒够了钱,一定会还的。”我连忙扶起李姐,告诉她,赶快把钱凑齐,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⑤我借给李姐钱的第二天,李姐便消失了,没有给单位打任何招呼。同事们纷纷议论,有的说我让李姐骗了,不应该借给她钱。面对这些闲言,我只是笑笑,如果李姐没有说谎,就算这一万元,让她骗了,还是值得的,孩子的命更值钱。
⑥这件事,我慢慢忘了。一年后,我收到了一张来自四川的汇款单,金额是一万元,我看了一下附言:“感谢恩人,借款还上。”是李姐的名字。看着手里的汇款单,我心里突然多了一份莫名的感动,上面没有留电话,我无法联系到李姐,我想她的孩子一定康复了。
⑦收到汇款的第二天,我又收到了李姐寄来的一封信,她说当时急着给孩子治病,走得匆忙,没有给大家告别,向我们表示道歉。信里夹了一朵非常美丽的干花,并附有她女儿写的一页信,字迹虽然稚嫩,但写得很工整,女孩儿说,花儿是她从山上采的,感谢未曾谋面的这些叔叔阿姨,她现在已经出院,恢复了健康。
⑧看着孩子的信,我又想起了李姐,那来自远方的美丽的干花,慢慢在眼前绽放。
5.选文第②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李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看到手里的钱,李姐突然给我跪下,呜咽着说:“等我们攒够了钱,一定会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借给李姐钱的第二天,李姐便消失了,没有给单位打任何招呼。同事们纷纷议论,……”也难怪,当今骗子行骗的招法太多,让很多善良的人痛心,让那些真正想施善的人不想,甚至不敢施善。为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⑤之溺大氓⑥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绝:渡过。④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⑤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⑥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永之氓咸善游( )
(2)遂溺死(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不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圣陶先生的文教理念
一、“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二、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的,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三、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地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品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做了10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没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四、现实主义:生活的镜子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
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
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
五、公文写作
1983年6月20日,叶圣陶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的文章,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的问题。叶圣陶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圣陶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圣陶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圣陶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
叶圣陶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六、改进文风
写作中关于文风问题,叶圣陶曾多次反复论述。如1956年写的《反对新八股,形成新文风》,1958年的《文风问题在哪儿》《怎样改进文风》,1959年的《要写得便于听》,1961年的《改善字风》,1979年的《端正文风》等。叶圣陶认为:“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端正文风是大家的事”,“我说的‘大家’,不限于记者、作家,凡是写点书稿、写点文稿的人,乃至写一封信、写张字条的人,都包括在内。文风是风,风是刮来刮去的,彼此影响的,所以唯有大家来吹一种端端正正的好风,才能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如何改进文风呢?首先叶圣陶反对说假话,说空话,包括现在还有影响的党八股、洋八股。“说假话就是言不由衷,说空话就是言之无物”,而且“在说假话和说空话这两点上,‘党八股、洋八股’的精神是相通的”。其次,叶圣陶还强调字风。因为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必须特别注意“存心给公众看”。叶圣陶大力呼吁“写信要为收信人着想,起什么稿子要为商量这份稿子的人着想;写的稿子准备付印付排的要为打字员、排字工人着想”。再次,叶圣陶反复强调文风改进,应努力充实自己,包括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方面,并且要努力使文章具有正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七、语言与修辞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地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文章持久而韵美地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这样说。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八、外语元素
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写作形式成为许多作家效仿的对象。他承认阅读一些西方小说家的作品,对他的写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没有阅读英文,如果我没有接触英文读物,我就不会写作小说”。
参
考
答
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卯 朦胧 拖沓 酌 润
2.(1)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2)商量斟酌。 (3)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4)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5)学习不感到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6)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7)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3.D
4.示例:为一本好书沉迷是一种美 为一次相逢欣喜也是一种美
5.插叙。交代了李姐的家境,为下文写李姐不得不向“我”借钱做铺垫。
6.做事认真、勤劳能干、讲信用、爱女儿的伟大母亲。(只要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7.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出了李姐对“我”的感激和当时的那份感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李姐一定会还钱的诚信品质。(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8.结尾点题,也道出了作者希望更多的诚信之花能够开放。
9.略。(言之有理即可)
10.(1)全,都 (2)于是,就
11.(1)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2)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却仍然不如平时(游得远)。
12.不肯放弃腰中的钱财而溺死。 道理: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参考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却仍然不如平时(游得远)。他的同伴说:“你(平时)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对岸上)的同伴站在岸上,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都快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他的头。于是(他)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况且(如果)像这样,难道更多有钱有势的人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