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
40
=
8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维护了宗法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3.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
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
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
C.相权调整
D.皇权至上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5.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近侧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7.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8.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9.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0.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1.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2.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快捷性
B.保密性
C.集权性
D.辅助性
13.《论民主》一书中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其依据是
A.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B.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
14.克里斯提尼在执政时期,面临与前僭主势力希帕克斯的斗争,还要与伊萨戈拉斯争夺民主派的领导权,他一方面选择与希帕克斯合作,一方面又制定陶片放逐法来防范希帕克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的制定主要基于
A.激发雅典公民的热情
B.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
C.配合公民大会的工作
D.实现雅典国家的团结
15.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男女平等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16.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17.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有学者认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随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该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18.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19.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
;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法学理念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0.英国流传一句话:“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这句话出现在
A.英国颁布《大宪章》后
B.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
C.1688年“光荣革命”后
D.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后
21.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2.美国思想家托马斯 潘恩在1776年撰写的《常识》中认为英国政体是“君主政体暴政和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这两种“暴政的残余”分别体现在
A.
国王和上议院
B.
国王和内阁
C.
国王和下议院
D.
内阁和上议院
23.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也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此时的英国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
C.首相已经能够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D.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24.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A.议会权力的扩张性和至上性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灵活性
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25.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26.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这反映了
A.
分权制衡
B.
司法独立
C.
自由平等
D.
人民主权
2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实行参议院与众议院两院制,参议院议员由每州两名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选出”。宪法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是为了
A.
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
B.
平衡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C.
平衡南方与北方的利益
D.
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28.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29.1877年5月,法国议会以多数票赞成政府限制教权派的宣传,共和派的内阁总理西蒙接受这一决议。5月16日,总统麦克马洪以破坏出版法为由迫使总理西蒙辞职,任命君主派首领布罗伊公爵为总理。共和派强烈反对,麦克马洪于5月25日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了众议院。从中可以看出1877年的法国
A.
权力中心是总统
B.
总统对议会负责
C.
政治斗争仍激烈
D.
共和政体没确立
30.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是18世纪的“双元革命”。“双元革命”最大的综合效果是
A.启动了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
B.完成了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革
C.推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D.承认和尊重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31.
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
以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来分,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在巴黎和会开幕式上法国总统刻薄的表示“(德国)出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其之所以说德国“出生于不义”是指
A.普法战争德国打败法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意志帝国成立仪式
B.德意奥结成三国同盟对抗英法俄三国协约
C.德国在二战期间横扫欧洲
D.希特勒打败法国占领法国北部地区
33.“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军事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
D.专制独裁性
34.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日本——原生型
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感应型
35.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英国后,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讲话:“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由此看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进行军事上的报复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维护同中国的贸易往来
3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这五处不包括
A.广州
B.宁波
C.上海
D.南京
3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38.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39.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D.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40.《资政新篇》载:“倘邦中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洪仁玕这句话是鉴于
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
B.不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训
C.天京变乱的教训
D.不接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教训
二、非选择题(20分)
41.地方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统治制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这种行省的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所以一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的联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何确立联邦制?(8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
40
=
80分)
1-5
DADCC
6-10
BCDDD
11-15
DBABA
16-20
BAAAD
21-25
DAABC
26-30
ABCCC
31-35
CABDC
36-40
DBBDC
二、非选择题(20分)
41.
(1)原因:承秦之制,实行郡县制;尊重东方社会习俗,实行封国制。(每点2分,共4分)
(2)特点:行省长官由中央派驻;并掌握地方管理大权,尤其是军权。(每点2分,共4分)
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后世。(每点2分,共4分)
(3)特点: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联邦与州进行分权);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联邦地位高于州(或联邦法律至上)。(每点2分,共6分)
原因: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过于松散,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2分)以下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水笔在方框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案无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
答题卡
学
号
(五位数)
[0]
[0]
[0]
[0]
[0]
[1]
[1]
[1]
[1]
[1]
[2]
[2]
[2]
[2]
[2]
[3]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5]
[5]
[6]
[6]
[6]
[6]
[6]
[7]
[7]
[7]
[7]
[7]
[8]
[8]
[8]
[8]
[8]
[9]
[9]
[9]
[9]
[9]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试室号: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班级、姓名和试室号、学号,用2B铅笔将学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2.用黑色水笔在规定区域内作答,超出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监考员填涂缺考
[
]
第1页(共1页)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5
[
]
[
]
[
]
[
]
11
[
]
[
]
[
]
[
]
12
[
]
[
]
[
]
[
]
13
[
]
[
]
[
]
[
]
14
[
]
[
]
[
]
[
]
15
[
]
[
]
[
]
[
]
6
[
]
[
]
[
]
[
]
7
[
]
[
]
[
]
[
]
8
[
]
[
]
[
]
[
]
9
[
]
[
]
[
]
[
]
10
[
]
[
]
[
]
[
]
16
[
]
[
]
[
]
[
]
17
[
]
[
]
[
]
[
]
18
[
]
[
]
[
]
[
]
19
[
]
[
]
[
]
[
]
20
[
]
[
]
[
]
[
]
选
择
题
21
[
]
[
]
[
]
[
]
22
[
]
[
]
[
]
[
]
23
[
]
[
]
[
]
[
]
24
[
]
[
]
[
]
[
]
25
[
]
[
]
[
]
[
]
31
[
]
[
]
[
]
[
]
32
[
]
[
]
[
]
[
]
33
[
]
[
]
[
]
[
]
34
[
]
[
]
[
]
[
]
35
[
]
[
]
[
]
[
]
36
[
]
[
]
[
]
[
]
37
[
]
[
]
[
]
[
]
38
[
]
[
]
[
]
[
]
39
[
]
[
]
[
]
[
]
40
[
]
[
]
[
]
[
]
26
[
]
[
]
[
]
[
]
27
[
]
[
]
[
]
[
]
28
[
]
[
]
[
]
[
]
29
[
]
[
]
[
]
[
]
30
[
]
[
]
[
]
[
]
41.(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