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9.4探测射线的方法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3-19.4探测射线的方法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同步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3-03 09: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3探测射线的方法19.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学习目标】
1.了解探测射线的几种方法,熟悉探测射线的几种仪器.
2.知道核反应及其遵从的规律,会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
3.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知道放射性同位素的常见应用.
【知识探究】
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导学探究] 肉眼看不见射线,但是射线中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的现象,会显示射线的存在.阅读课本,举出一些探测射线的方法.21·cn·jy·com
 
 
 
 
[知识梳理] (1)探测射线的理论依据
①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气体或液体电离,以这些离子为核心,过饱和的蒸气会产生________,过热液体会产生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照相乳胶________.
③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荧光物质产生________.
(2)探测射线的方法
①威耳逊云室
a.原理:粒子在云室内的气体中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________,________酒精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于是显示出射线的径迹.21·世纪*教育网
b.粒子的径迹:α粒子的径迹____________;高速β粒子的径迹又细又直,低速β粒子的径迹又短又粗而且常常________;γ粒子的电离本领很小,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
②气泡室
气泡室装的是________液体(如液态氢),粒子经过液体时就有气泡形成,显示粒子的径迹.
③盖革—米勒计数器
当射线粒子进入管内时,它使管内的____________,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电子跟管中的气体分子碰撞时,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这样,一个粒子进入管中可以产生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________,正离子到达________,在电路中产生一次脉冲放电,利用电子仪器可以把放电次数记录下来.【来源:21cnj*y.co*m】
[即学即用] 利用威尔逊云室探测射线时能观察到细长而弯曲的径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知有α射线射入云室中
B.可知是γ射线射入云室中
C.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的运动
D.观察到的是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的酒精雾滴
二、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导学探究] (1)如何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它符合哪些规律?常见的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有哪些?21*cnjy*com
 
 
 
 
 
 
(2)医学上做射线治疗用的放射性元素,应用半衰期长的还是短的?为什么?
 
 
 
 
 
[知识梳理] 核反应及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1)核反应
①核反应的条件
用α粒子、质子、中子甚至用光子去轰击原子核.
②核反应的实质:以基本粒子(α粒子、质子、中子等)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核(靶核X),从而促使原子核发生变化,生成新原子核(Y),并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③原子核人工转变的三大发现
a.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N+He→____________+H
b.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Be+He→____________+n
c.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
Al+He→________+n;P→Si+________.
(2)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①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
a.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b.____________同位素.
②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势:
a.种类多.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不过40多种,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 000多种.
b.放射强度__________.
c.可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
d.半衰期______,废料易处理.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a.利用它的射线:
工业部门使用射线测厚度——利用γ射线的________特性;
农业应用——γ射线使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________,杀死使食物腐败的细菌,抑制蔬菜发芽,延长保存期等;21*cnjy*com
医疗上——利用γ射线的高能量治疗癌症.
b.作为示踪原子:放射性同位素与非放射性同位素有相同的________性质,通过探测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确定其位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即学即用]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学上利用射线进行放射治疗时,要控制好放射的剂量
B.发现质子、发现中子和发现放射性同位素P的核反应均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C.衰变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没有什么不同
D.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可被仪器探测到的特点
E.γ射线探伤利用了γ射线贯穿能力很强的性质
【典例精析】
一、探测射线的方法
例1 (多选)用盖革—米勒计数器测定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405次,若将一张厚纸板放在计数器与放射源之间,计数器几乎测不到射线.10天后再次测量,测得该放射源的放射强度为每分钟101次,则下列关于射线性质及它的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射源射出的是α射线
B.放射源射出的是β射线
C.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5天
D.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2.5天
二、核反应及核反应方程
例2 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并指出其中________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1)N+n→C+________
(2)N+He→O+________
(3)B+n→________+He
(4)Be+He→________+n
(5)Fe+H→Co+________
例3 199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制得了一种新的铂元素的同位素Pt,制取过程如下:
(1)用质子轰击铍靶Be产生快中子;
(2)用快中子轰击汞Hg,反应过程可能有两种:①生成Pt,放出氦原子核;②生成Pt,同时放出质子、中子.
(3)生成的铂Pt发生两次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汞Hg.写出上述核反应方程.
 
 
总结提升
1.书写核反应方程时要注意:
(1)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
(2)中间用箭头,不能写成等号;
(3)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一般会发生质量的变化.
2.人工转变核反应与衰变的比较
(1)不同点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一种核反应,是其他粒子与原子核相碰撞的结果,需要一定的装置和条件才能发生,而衰变是原子核的自发变化,它不受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
(2)相同点
人工转变与衰变过程一样,在发生的过程中质量数与电荷数都守恒;反应前后粒子总动量守恒.
例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的基本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15O注入人体,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15O在人体内衰变放出正电子,与人体内负电子相遇而湮灭转化为一对光子,被探测器探测到,经计算机处理后产生清晰的图象.根据PET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15O的衰变和正负电子湮灭的方程式.
(2)将放射性同位素15O注入人体,15O的主要用途是(  )
A.利用它的射线
B.作为示踪原子
C.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
D.有氧呼吸
(3)PET中所选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应__________.(填“长”、“短”或“长短均可”)
方法总结
(1)用射线来测量厚度,一般不选取α射线是因为其穿透能力太差,更多的是选取γ射线,也有部分选取β射线的.21cnjy.com
(2)给病人治疗癌症、培育优良品种、延长食物保质期一般选取γ射线.
(3)使用放射线时安全是第一位的.
针对训练 (多选)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γ射线使空气电离,把静电荷导走
B.利用γ射线照射植物的种子,使产量显著增加
C.利用α射线来治疗肺癌、食道癌等疾病
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跟它的非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作为示踪原子
【达标检测】
1.用α粒子照射充氮的云室,摄得如图1所示的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E:\\吕芳\\2016\\同步\\学生转word\\二批\\步步高 物理 人教3-5\\10\\X19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吕芳\\2016\\同步\\学生转word\\二批\\步步高 物理 人教3-5\\10\\X19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下载\\【原创】物理人教必修2\\选修3-5\\X195.TIF" \* MERGEFORMATINET
图1
A.A是α粒子的径迹,B是质子的径迹,C是新核的径迹
B.B是α粒子的径迹,A是质子的径迹,C是新核的径迹
C.C是α粒子的径迹,A是质子的径迹,B是新核的径迹
D.B是α粒子的径迹,C是质子的径迹,A是新核的径迹
2.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
x+Li→2y y+N→x+O
y+Be→z+C
x、y和z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是(  )
A.α粒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3.(多选)铝箔被α粒子轰击后发生了以下核反应:Al+He→X+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是质子 B.n是中子
C.X是Si的同位素 D.X是P的同位素
4.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只不过40多种,而今天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 000多种,每种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照射下电荷会很快消失.其原因是(  )
A.射线的贯穿作用
B.射线的电离作用
C.射线的物理、化学作用
D.以上三个选项都不是
(2)图2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如果工厂生产的是厚度为1毫米的铝板,在α、β、γ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对铝板的厚度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射线.
INCLUDEPICTURE "E:\\吕芳\\2016\\同步\\学生转word\\二批\\步步高 物理 人教3-5\\10\\X19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吕芳\\2016\\同步\\学生转word\\二批\\步步高 物理 人教3-5\\10\\X19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下载\\【原创】物理人教必修2\\选修3-5\\X194.TIF" \* MERGEFORMATINET
图2
 答案精析
知识探究
一、
导学探究 ①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气体或液体电离,以这些离子为核心,过饱和的蒸气会产生雾滴,过热液体会产生气泡.2·1·c·n·j·y
②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照相乳胶感光.
③放射线中的粒子会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
知识梳理 (1)①雾滴 气泡 ②感光 ③荧光 (2)①电离
过饱和 直而清晰 弯曲 ②过热 ③气体电离 阳极 阴极
即学即用 D [因为威尔逊云室中观察到的细而弯曲的径迹是β射线的径迹,A、B选项均错误;射线粒子的运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观察到的是酒精的过饱和蒸气在射线粒子运动路径上形成的雾滴,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
导学探究 (1)①人为地用α粒子、质子、中子或光子去轰击一些原子核,可以实现原子核的转变.
②它的实质就是将一种原子核在粒子的轰击之下转变成一种新的原子核,并产生新的粒子.
③在转变过程中符合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规律.
④常见的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有:
a.卢瑟福发现质子:N+He→O+H
b.查德威克发现中子:Be+He→C+n
c.居里夫妇人工制造同位素:He+Al→n+P
P具有放射性:P→Si+ 0+1e.
(2)半衰期短的.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知识梳理 (1)②放出某一粒子 ③O C P e
(2)①人工放射性 ②容易控制 短 ③穿透 变异 化学
即学即用 ABDE
典例精析
例1 AC [由厚纸板能挡住这种射线,可知这种射线是穿透能力最差的α射线,选项A正确,B错误;因放射性元素原子核个数与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成正比,10天后测出放射强度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说明10天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个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由半衰期公式知已经过了两个半衰期,故半衰期是5天.]www.21-cn-jy.com
例2 见解析
解析 (1)N+n→C+H
(2)N+He→O+H
(3)B+n→Li+He
(4)Be+He→C+n
(5)Fe+H→Co+n
其中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2),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4).
例3 见解析
解析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确定新生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然后写出核反应方程,如下:
(1)Be+H→B+n
(2)①Hg+n→Pt+He
②Hg+n→Pt+2H+n
(3)Pt→Hg+2e
例4 (1)O→N+e, e+ e→2γ (2)B (3)短
解析 (1)由题意得O→N+ e,e+ e→2γ.(2)将放射性同位素15O注入人体后,由于它能放出正电子,并能与人体内的负电子产生一对光子,从而被探测器探测到,所以它的用途是作为示踪原子,B正确.www-2-1-cnjy-com
(3)根据同位素的用途,为了减小对人体的伤害,半衰期应该很短.
针对训练 BD
达标检测
1.D [α粒子的径迹是沿入射方向的.生成的新核径迹的特点是粗而短,根据以上特点可判断D正确.]
2.C [把前两个方程化简,消去x,即N+Li→y+O,可见y是He,结合第三个方程,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z是中子n.因此选项C正确.]2-1-c-n-j-y
3.BD [由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知,X是P,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n是中子,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出处:21教育名师】
4.(1)B (2)β
解析 (1)因放射线的电离作用,空气中与验电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与之中和,从而使验电器所带电荷消失.【版权所有:21教育】
(2)α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弱,不能穿透厚度为1毫米的铝板,因而探测器不能探测,γ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极强,穿透1毫米厚的铝板和几毫米厚的铝板打在探测器上很难分辨.β射线也能够穿透1毫米甚至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厚度不同,穿透后β射线中的电子运动状态不同,探测器容易分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