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2 19: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河中石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颠(  )
2.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_______;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_
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_
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    )
(3)固颠       
(    )
(4)啮沙为坎穴     
(    )
(5)棹数小舟     
(    )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2)众服为确论(    )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
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纪晓岚的故事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还有一次,编书编到最后,纪昀给皇上写“书表”总结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总管事妒忌纪昀的才能,又另找了两个人编写“书表”,意图排挤纪昀。后来因为他们编写的实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纪昀的拿来,署上他们的名字,呈给皇帝。乾隆还没看完,就问:“这是姓纪的写的吧?”原来乾隆早就了解纪昀的文风笔韵了。
纪昀喜欢抽旱烟,手里整天端一个大烟袋,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一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纪昀喜好幽默戏谑,大臣们经常被他耍弄。有一次,纪昀去见一个大官,这位官人的脑门上长了个大瘤子,纪昀就对他说:“你身为大官,要注意形象啊,为什么不去看医生,把它取掉呢?”大臣告诉纪昀,看过很多次了,都说没办法。纪昀一本正经地说:“某街有位郎中,深藏不露,不是俗人,你备些厚礼去求他,必定手到病除。”大臣第二天就去寻找那位郎中,可是一见郎中的脑袋上有颗瘤子比自己的还大,才知道被纪昀给耍弄了。




24.河中石兽
1.zhào yè yān niè sù yì diān 
2.河水的下游 顺流下矣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3.(1)经过,经历 (2)寻找 (3)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划(船) (6)只 
4.(1)被 (2)是 (3)成为 
5.B 
6.(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根本道理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7.(1)讲学家所说的话 (2)石兽 
8.C B 
9.C 
10.D
11.B
12.道理:要具体综合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1)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重点词:者、祷、于、佛、而、近)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重点词:之、信然、其、乃) 
14.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
【参考译文】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会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才明白和尚盘里的药丸一定一半混有铁屑,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也就败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