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2 14:3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测试(B卷)
一、积累运用(18分)
1.根据拼音写词语。(4分)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chēng(  )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é
é(    )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lè
gōng(    )/至今热血犹yān
hóng(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敌人陷入地雷阵之中,进退维谷,非常狼狈。
B.中国政府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肆意妄为,提出了严正抗议。
C.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察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D.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的睡莲尽态极妍。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
B.各省已有23座存在质量问题可能影响度汛安全的水库得到整修、重建,消除了安全隐患。
C.因为我从小在临沂长大,所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D.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4.下面语段中横线所用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______一时热泪满眶______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______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______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______
______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5.名著阅读填空。(2分)
她也劝祥子把钱放出去,完全出于善意。假若他愿意的话,她可以帮他的忙:“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
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_(填人物),从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概括人物性格)的人。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2)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司马光《孙权劝学》)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8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删改)
7.“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选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B.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时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C.文章主要写了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和朋友爬崖摘枣三件事。
D.“石崖上的枣树”启发我们,梦想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鼓舞着我们前进。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0—13题。(15分)
等待那只手
巩高峰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猾”这个词。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见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能神志清醒的本领。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保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车内吹着冷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的眼睛大多数时间望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份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份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他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犹疑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却没有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在脑海里虚构着人赃俱获的画面。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双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有删改)
10.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第 段中的画线句子,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本文标题“等待那只手”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老头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同作者相似的经历,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20题。(19分)
【甲】卖油翁(9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2)但微颔之  (    )
(3)无他,但手熟尔 
(    )
(4)尔安敢轻吾射(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他,但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1分)
【乙】郑人买履(10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先自度其足(    )
(2)而置之其坐(    )
(3)吾忘持度 (    )
(4)及反   (    )
18.下面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分)
三、写作表达(40分)
21.有人说生活是七色板,在这种神奇的七色板里,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还有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与温暖的阳光,听听身旁那一句句温馨的话语。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题意,补全作文题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期中测试(B卷)
一、1.撑 峨峨 勒功 殷红 
2.C 
3.B 
4.B 
5.高妈 精明、泼辣 
6.(1)百般红紫斗芳菲 (2)万里赴戎机 (3)凭君传语报平安 (4)深林人不知 (5)谁家玉笛暗飞声 (6)即更刮目相待(每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二、(一)7.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8.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结满枣子的树比作彩色的瀑布;(1分)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和蓬勃。(2分)(意思对即可)
9.B
(二)10.“我”与“老头”在列车上相遇;误认为他是一个小偷;最后他为“我”盖上外套,“我”深受感动。(每点1分) 
11.环境描写。(1分)描写了车厢内的黑暗与寒冷,(1分)烘托了“我”因长时间戒备老头动手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的心理。(2分) 
12.一是指等待老头偷“我”东西的手;(2分)二是指等待父亲对孩子关心的手,表达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孩子对父亲的思念。(2分)
13.老头是一个善良淳朴、思子心切、与人为善的人。(任写两点即可,2分) 我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该多一些真诚和信任,少一些冷漠与猜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因缺乏真诚、信任而造成的不和谐现象,如不敢扶摔倒的老人、不与陌生人说话等。但我们坚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只要我们待人彼此真诚、信赖、友善,社会就会更和谐。(有明确的观点1分,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简要阐述1分)
(三)【甲】14.(1)放下
(2)点头 (3)同“耳”,相当于“罢了” (4)怎么 
15.(1)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16熟能生巧
【乙】17.(1)动词,测量 (2)同“座”,座位 (3)名词,尺码
(4)同“返”,回家 
18.B(点拨:A、C、D项“之”均为“代词,代‘尺码’”,B项为“动词,‘到’”。) 19.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20.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
【参考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