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2 14: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测试(B卷)
一、积累运用(23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挚痛(zhì)  诧异(chà) 
 赫然(hè) 
怏怏不乐(yàng)
B.骊歌(lì)
讪笑(shàn)
元勋(xūn)
迥乎不同(jiǒng)
C.盔甲(kuī)
蝉蜕(tuì)
澎湃(bài)
九曲连环(qǔ)
D.深邃(suí)
涉猎(shè)
锲而不舍(qì)
鲜为人知(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阔绰   汪然   劝诱   慷慨以赴
B.娴熟   崎岖   逞能   迫不及带
C.遗孀   嗔视   步履   养精蓄锐
D.疏密   筹画   踌躇   参差不起
3.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激荡  沉淀  稳住  踏破
B.踏破  稳住  沉淀  激荡
C.激荡  稳住  踏破  沉淀
D.踏破  沉淀  激荡  稳住
4.经典诗文默写。(8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4分)
①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在县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②全县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5分)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
____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5分)
7.在“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求每个组办一期以“马”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为小组墙报设计如下内容。
(1)墙报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1分)
(2)墙报的三个版面的内容:①马的基本知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马的文学况味。(1分)
(3)如果请你做“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马”字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8分)
最后一个鸡蛋
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
鸡家族的有识之士早就想摆脱鸡家族的困境,但每次都以鸡的失败告终,人类大获全胜。
鸡王决定在本世纪末之前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他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让人类放弃吃鸡很难。”一位幕僚说。他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他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照吃不误。
“依我看,人吃咱们并不是因为恨咱们,而是说明他们离不开咱们。”另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幕僚说。他曾经发明过鸡瘟,但被人类用药物治住了。
“有道理。”鸡王点头,示意这位幕僚继续往下说。
“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准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幕僚建议。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这可是断子绝孙的举动呀。
“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新的鸡出生,光这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幕僚说。
鸡王点点头。五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
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
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人们将不再有鸡肉吃,不再有鸡蛋吃。
科学家们想尽一切办法动员母鸡们恢复下蛋,什么音乐刺激法,红外线紫外线这线那线照射啦。遗憾的是母鸡们不为所动。不管科学家们想出什么绝活儿,她们就是不下蛋。
人类专门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稀动物——鸡的法律。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进珍稀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和猫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公园里时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
科学家们研制的延长鸡寿命的药物刚问世就被抢购一空。有几个国家的国旗上出现了鸡的图案,经营炸鸡的快餐店统统倒闭,老板不是跳楼就是离婚,这一切都因为母鸡不下蛋了。
地球上唯一的那个鸡蛋更是价值连城,光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旅之多。这个鸡蛋的妈妈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的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她成了地球上唯一的鸡蛋的母亲。
她因此身价百倍,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把最好的食物给她吃,为她建造了超豪华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影。
鸡王的臣民们不再被人类杀戮,不再供人类食用,人类视他们为珍宝。鸡王满意了。
那个唯一的鸡蛋的母亲的显赫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成员的注意,他们羡慕她,嫉妒她。
同样是鸡,为什么她住的房子比同类的好?为什么她的食谱比同类的高级?为什么她能上电视还享有“鸡皇后”的称号?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人甘心比同类活得差。于是,在一个上午,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她公然下了一个蛋。这只母鸡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立即超过了那只“鸡皇后”。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紧接着第三个鸡蛋出生了。
第四个鸡蛋问世了。第五个鸡蛋诞生了。第六个鸡蛋降临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他连降圣旨制止母鸡们下蛋,但他已经控制不了他的臣民了。
所有的母鸡都想当“鸡皇后”,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活得好,她们玩命地下蛋。
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没人牵着鸡逛公园了。
鸡王想再发一道不下蛋的圣旨,幕僚进谏劝住了他。幕僚说:“没有必要。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对付鸡不下蛋的办法。”
8.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两处加点词“这样”与“这一点”指代的内容。(2分)
(1)“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补写出文中横线上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末幕僚所指的人类“对付鸡不下蛋的办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是一篇童话寓言故事。请联系现实,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0分)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今天的少年,不会知道那时候……那时候,是1966年的8月。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一夜之间,就卷起了“横扫一切”的风暴。亲人不再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
那时候,我是个27岁的青年,在大学里教书。在那风暴刚刚腾起的时候,我就被列为“横扫”的对象,挨了无数次“批斗”。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也不知道,连同那些批斗我的人。我的心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人人远离我,仿佛我是个传染病患者。
当批斗者也玩腻了的时候,我被打发去拔草,从晨至昏,蹲在热地里拔草,是难受的,尤其是心里难受。
一天中午,太阳正毒。我蹲在校园的铁栏墙边拔草,铁栏外,是一条通往近郊农村的小道。小道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骑车的,步行的,凡看到我们这些拔草者,都会停下来,或者默默地看一阵,或者高声地讽刺,低声议论一番。我以为这是种污辱,我的心淌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铁栏外站了一群小学生。他们站在铁栏外,指手画脚地议论我们,用最纯洁的心诅咒我们,还有几个男孩子用土块、小石头砸我们。我不能违犯“纪律”离开铁栏杆。我只有忍受那咒骂、那石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四周一片黑暗。假如连纯洁的孩子都疯狂了,生活还有什么希望?
就在这时候,一个轻轻的、甜甜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叔叔!”我抬起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站在铁栏外面对着我。她乌黑的短发下有一双明澈的眼睛,清秀的脸颊上滴着汗水,手里捏着两根冰棍儿。
“叔叔,给!”她把一根冰棍儿从铁栏外伸过来,两只眼里全是真诚和期待。
周围的孩子们哄地发出一片嘲笑和指责。她连头也不回,只是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期待地望着我。
在我从睡梦中被人拉起推到学校的时候,在我被草绳捆住,头上被罩上厕所里的便纸篓的时候,我没有一滴泪,这时候,我却止不住泪水了。我的泪泉被一个小姑娘的心捅开了。
我不敢吃,也实在不愿吃那根冰棍儿,这将会给那个小姑娘带来灾祸。我抬起泪眼凝望着她。她却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所有的人都看着她,连同那些过路的人。
小姑娘也凝视着我,给我以鼓励和安慰。我终于忍不住,伸过头去,咬了一口那冰凉、甘甜的冰棍儿,然后,伸出脏手,捏住那冰棍儿,把它递给一位现在已经告别这个世界的历史学老教授。那老教授也泪眼模糊,抖颤着手接过这孩子最珍贵的赠予。
当我再回过头来的时候,那小姑娘已经走了,只有她洗得褪色的蓝布上衣在小路上飘摆……啊,你这清秀的小姑娘。你的姓名我不曾知道,但是你的爱心,你的正直,你的透澈的眼睛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使我度过了那疯狂、颠倒的岁月。我永远感谢你。
也许你今天已经步入中年,成了国家的栋梁;也许,你早已经把这件小事遗忘。
可是,你的那双眼睛永远留在我心底,它将伴随我走完生命的路程。
(有删改)
12.第一自然段提及的“风暴”使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我不能违犯“纪律”离开铁栏杆。我只有忍受那咒骂、那石块,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四周一片黑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当小姑娘“固执地伸着那只拿冰棍儿的手”时,“周围一片寂静,那些哄笑的孩子们也噤了声”。请问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周围人们的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刻画小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2)棹数小舟,曳铁钯 (    )
(3)湮于沙上     
(    )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注释】褰(qiān)帷:掀起帘子。
20.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________”一字相呼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2分)
21.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22.请以“我的初中新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言之有理,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期末测试(B卷)
一、1.A 
2.C 
3.A 
4.(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3)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4)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5.(1)语序不当,可改为“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搭配不当,可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
 
6.(1)老舍
骆驼祥子 (2)示例:他(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二、7.(1)示例:走进马的世界(含有主题词“马”的其他题目也可) (2)示例:马的英姿(图片欣赏) (3)同学们,大家好!马是人类的朋友,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马离我们愈来愈遥远了。为了增进对马的了解,我们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希望各位同学万马奔腾,为小组竞赛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吧!
三、(一)8.(1)宰割并食用。(1分) (2)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小鸡出生。(1分) 
9.它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鸡蛋(意对即可) 
10.①改变鸡的卑微地位,使之加入珍稀动物的行列;②激起鸡们羡慕和嫉妒的情绪,让他们彼此眼红。(每点1分,意对即可) 
11.不设标准答案。示例一:鸡家族如果齐心协力是有机会摆脱困境的,所以我们要齐心协力。 示例二:本文讽刺了那些因顾及私利而遭致更大损失的行为,告诉我们不能自私,要以集体的利益来作出决定。(按照观点鲜明、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语言表达等给分)
(二)12.亲人不再相认,同志间不再有真诚。疯狂、颠倒,整个社会混乱了,人的心也倒悬起来。(点拨:考查学生根据文章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13.由于当时整个社会一片混乱,连孩子都疯狂了,所以作者觉得就像生活在黑暗中,很难看到生活的希望。(点拨: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既要熟悉文中词语的含义,又要能联系上下文解释。) 
14.小姑娘用真诚和爱心让周围的大人和孩子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而不再侮辱嘲笑“我们”。(点拨: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能够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来分析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或精神、品质等,如句中的“固执”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小姑娘什么品质。) 
15.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作者在所要批判的社会环境中刻画的小孩,往往是作家的寄托,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期望。(点拨:考查正确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或理解。分析人物形象,要能够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来分析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或精神、品质等。)
(三)1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7.(1)经过,经历 (2)划(船) (3)埋没(4)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18.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19.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
(四)20.忽(或:才) 船行之快 
21.急切、好奇、惊喜。(任答两点即可)
四、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