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放大与缩小
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知
课件呈现学生赵天竹的照片。
提问:把放大和缩小前后的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照片放大和缩小后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活动2【讲授】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的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活动3【活动】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该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活动4【练习】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对应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题。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共15张PPT)
6
6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1
2
3
1
2
3
8厘米
5厘米
10厘米
16厘米
例1
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8厘米
5厘米
10厘米
16厘米
例1
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例1
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8厘米
5厘米
?
例1
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副长方形画放大。
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8厘米
5厘米
4厘米
2.5
厘
米
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都是原来的
缩小后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5厘米
例
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例
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
2
12
6
2
1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0
9
10
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1
2
3
1
2
3
(1)图中(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它是按(
):(
)的比放大的。
(2)图中(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它是按(
):(
)的比缩小的。
⑤
1
2
③
3
2
①
②
③
④
⑤
眼力大比拼
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大家在一起就会过得很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