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教材分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不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读懂词,听懂歌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很少接触到“词”这种文学式样,对于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构、特点不太了解,所以学习时可能觉得比较新鲜,学习兴趣较大。这首词,语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学生可能对词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师点拨。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这首词,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内容,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读懂词。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课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采用阅读指导法、谈话引导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
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
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
( http: / / www.21cnjy.com )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藕花
溪亭
沉醉
兴尽
误入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四、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1.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想,你能从这首词中想象哪些画面?
2.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1)边读边想
(2)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由想象,描绘)
3.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1.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课件出示)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生自读这首词。
3.师: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课件出示)
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常记溪亭日暮,
浓睡不消残酒。
沉醉不知归路。
试问卷帘人,
兴尽晚回舟,
却道海棠依旧。
误入藕花深处。
知否?知否?
争渡,争渡,
应是绿肥红瘦。
惊起一滩鸥鹭。
师:题目叫什么你还记得吗?就是咱们说的?你还发现什么了?
4.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李清照的词还有很多,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5.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
来,我们一起欣赏著名歌唱家蔡琴演唱的《如梦令》。(课件出示)
师:好听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引导: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9.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生活、自然
热爱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