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3-03 08: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古代雕塑 —— 陵墓雕塑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学习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及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把握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
●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体会各时期代表作品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1、什么是陵墓雕塑及其产生原因? ● 陵墓雕塑艺术包括墓室随葬俑和地上大型的纪念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特别是秦汉以来,统治阶级更加笃信天命,妄想死后继续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厚葬风气盛行,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陵墓雕塑有两种随葬形式:
1、墓内:随葬俑2、在墓前或墓周围设置大型纪念碑式的石刻:石柱、石兽、石人等。梁朝萧景墓前的石柱墓表明朝——朱梅墓俑 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摹仿活人而制作的 一种偶像,是奴隶制社会盛行的活人殉葬的物质替代品, 一般为木雕或陶塑,始于东周, 至战国已蔚然成风。秦、汉和唐代尤为盛行,宋以后,由于墓葬制中流行纸具器,桶才逐渐消失。 在俑的艺术中,以陶桶的艺术价值最高。 说到陶俑,最令人瞩目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1、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数量众多,气势壮观,逼真写实,技艺精湛
2、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怎样?
● 以惊人的数量营造出气吞山河的气势,显示出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威势以及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强盛时代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雄心壮举,反映了秦王朝对权威的绝对敬畏。
3、兵马俑出现的文化背景又如何?
● 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倡导“成教化,助人伦”崇尚生死轮回的观念。 1974年3月,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的一村民的挖掘发现了大量陶俑碎片。 挖掘的1、2、3号坑,占地2万余平方米;若按其排列形式复原,应有武士桶7000余件,陶马100余匹,战车 100余乘,它们依照皇家禁军真实的军容浩浩荡荡地排列为长方形军阵,令人肃然敬畏。 秦桶 具有高度的写实性,武士桶和陶马都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众多的武士桶无一雷同。秦桶高超的艺术再现能力标志着公元前的雕塑工匠对生活的观察认识能力和表现技艺的迅猛提高,在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犹如奇峰突起。 在高度统一的军威要求下,作者本着极其朴素的写实态度,生动而具体地塑造出每个形象的年龄、阅历、身份和个性特征。 陶马不仅比例匀称,连骨胳肌肉的表现都十分逼真,且具有轩昂骏健的神韵。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汉唐陶桶艺术在数量和气势上虽不能与秦桶相提并论,但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 及形象刻划的生动传神方面有大的突破,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审美趣味。
如以下:
①汉代的“击鼓说唱桶” 出土于四川,塑造了一个正手舞足蹈表演的艺人形象夸张而栩栩如生的形态,激情洋溢的表演令人如闻其声,富裕幽默感,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难得的佳作。 ②“乐舞百戏俑”,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左一踏鼓舞俑,左二长袖舞俑,左三倒立杂技俑,左四单腿站立俑,左五杂耍俑。 高10.6厘米,梳椎髻,上身穿长袖舞衣,下穿宽裤,腰系短裙,上身和头向后扭转,两手前后弯举,长袖飘绕,前翘后垂,右腿弓步,左腿曲脚踏鼓,是汉代踏鼓舞表演的典型造型。
高12厘米,头发上束垂于两侧,上身穿长袖舞衣,下身穿紧身裤,双手向前弯举,长袖飘逸,双腿弓步站于圆盘上,是汉代长袖舞的生动造型。
高11厘米,头戴巾帻,上身穿对襟衣,束腰,下穿长裤,双手按盘,面部朝前,下颚着盘,双腿向上弯曲,右脚穿靴,左脚赤膊,形象逼真,表现了汉代民间杂技的技巧。
高11.5厘米,梳椎髻,穿紧身衣裤,上身微向前倾,双手向前,左腿站立,右腿弯曲置于左腿膝盖处,似金鸡独立状,从面部表情看可能是杂技中的小丑。
高10.3厘米,头戴冠帽,双腿跪姿,右手弯曲下垂,左手弯曲上举,手持圆形器物,作杂耍之状,极为传神、生动。
唐 灰陶梳发女俑 1956年湖北省武昌何家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高19厘米。上穿窄袖对襟衫,下着褶边长裙,腰系飘带。坐式,长发自头顶前垂,右手束发,左手持梳,面带微笑,作梳头状。双足间置一小簸箕,内盛梳、笄(jī)等物。细泥陶,表面略呈红色。造型优雅自如。唐持钹女俑,高34cm,1957年郑振铎捐献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歌舞音乐艺术受西域影响,空前繁荣,不仅有适宜表现文治武功的大型歌舞,还有司职小型场所的立部位与坐部伎。一般而言,坐部伎演奏技巧要高于立部伎,使用的乐器既有传统汉民族乐器,也有从西域诸地传入的外来乐器。此俑应属立部伎。
唐 彩绘女舞蹈陶俑
1977年江苏省杨州市郊区城东乡林庄出土,扬州博物馆藏 高28.2厘米,灰陶质,模制,彩绘。俑作舞蹈状,腰肢向右弯曲,俯身侧首,嘴唇涂朱,上衣金黄色,下着湖色长裙,肩披长帛巾,自前胸绕双肩垂至背后,长发白头顶向两侧分梳,再从脑后上翻扎并列双髻,裙下露云头鞋。虽双臂残损,但翩翩舞姿更能让人发挥其艺术想像力。所以有“东方维纳斯”之誉。汉霍去病墓石刻:伏虎、卧马
1为什么霍去病墓石刻看上去很“简单”?
● 因为施艺,突出了动物的神似保留了石材的天然面貌。所谓“天然去雕饰”来突出材质的自然美。
● 有象征寓意性,与霍将军的个性有关,武将应该大都有不拘泥于小姐、大都豪放的性情。
● 与霍将军如祁连山起伏状的坟冢融为一体,表现了作品的和谐的环境因素。
● 厚重自然的石雕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力量,如守护神一般传递着祁连山古战场古朴苍凉的历史感。
霍去病《卧牛》石雕霍去病《卧马》石雕(西汉)《立马》高168厘米 长140厘米,习称为《马踏匈奴》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浅浅地雕刻几笔就是马腿,它与马的上身连成一体,表现一匹站立的战马腹下有一个长髯裸身的敌人手持弓和矛作垂死挣扎填补了马腹下的空间,使马的四足得到合理的支撑。(唐)顺陵石狮
石狮为武则天之母杨氏陵墓前石雕。(唐)昭陵六骏
位于陕西醴泉唐太宗昭陵,公六块,刻唐太宗征战时立过功的六骏马形象,其中两件现藏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其余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唐"昭陵六骏"是以浮雕形式来表现的,但马的形体雕刻近于圆雕。 作品通过刻划与唐太宗在开国战争中受伤、牺牲的六匹战马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秦汉雕塑:粗浑、雄大;
魏晋雕塑:健朗和潇洒;
唐宋雕塑:丰富、端丽 ;
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秦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崇高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课后思考 以各种俑和墓室壁画,画像石等的内容对照,有哪些相似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它们的当时的现实生活内容有哪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