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隋唐更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了解隋朝覆灭的原因和唐的建立。
知道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及如何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因为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
2课时(大课时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的插曲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由教师依据课本讲述: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建都“大兴城”,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依据地图册,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589年,隋朝南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4、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明经”与“进士”两科
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科举制度实施之前我国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呢?
“推举”的方式
科举制的作用:
★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仕途。
★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进士科注重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科举制也隐含弊端,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于功名,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忽略了学问的实用性。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科举考试与学校考试的根本区别:
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就可以做官。而今天的学校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们的学。
5、大运河的开通
利用ppt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或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
二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隋朝的覆灭与唐的建立
隋朝第二代君主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等暴行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江都(今江苏扬州)发生兵变,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大兴城,改名“长安”。
(补充)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加强民族大交融
(和亲、册封、设立管辖机构)
三、教师作全课小结。
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附: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
1、581年
杨坚
建立隋朝
都城长安
年号开皇。
2、589年
隋灭陈
统一南北。
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略
2.内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000多千米)。
3.意义: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三、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