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3 21:2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章节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时间:




日,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通过对元杂剧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过程方法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播放相关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教学难点
元曲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师生互动法;4.小组讨论法;5.启发深入法6.情景导入法;7.实验演示法;8实物参观法;9。练习法;10。赏析带动法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学生活动
教师个性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1.复习《第13课
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相关知识点。2.教师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3.学生完成知识点框架。二、新课讲解:1.根据知识点框架,教师提问学生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评。2.根据知识点框架的内容,教师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知识点。(1)宋词教师指出,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生活日趋丰富,宋词也不断发展。两宋时期的著名的此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请学生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教师指出三位词人的风格特点,指明苏轼和辛弃疾是属于豪放派的词风,李清照是属于婉约派的词风,另外补充他们的其他代表作品的知识,感受当时的氛围。(2)元曲教师指出,元曲是由元杂剧和散曲结合而成。今天的学习重点是元杂剧。请学生说出元杂剧的概念——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教师指出,元杂剧是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而兴起繁荣,是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元杂剧是以老百姓为中心,不过随着元杂剧的流行,很快地就传入皇室里,逐渐成为皇室的戏曲节目,元杂剧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小,慢慢地衰落下去了。教师指出,虽然元杂剧衰落下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它所产生的影响——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同时,它也表明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提问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是?”学生回答——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教师补充材料,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东西方各国普遍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窦娥冤》“窦娥”临死前发下了三个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霜、大旱三年;窦娥撕心裂肺地呼喊:“地也,你也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教师指出,除了元杂剧之外,元曲还有散曲。这部分由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即可——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淳朴,为市民所喜爱。三、教师小结:
1.梳理知识点。2.通过学习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3.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四、反馈练习:1.幻灯片练习2.练习册《优化设计》的练习。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1.
豪放派(1)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2.
婉约派两宋之交,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声声慢·寻寻觅觅》二、元杂剧1.
概念: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2.
意义:(1)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
(2)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3)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关汉卿,悲剧《窦娥冤》
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