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第
九
单元(章)第
2
课(节):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溶液的两种状态;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合实验探究正确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感受和体会化学实验在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保持和增强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定或判断;难点:实验探究,结合现象得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
探究交流
15
分、
自学10分
小结
2
分、
巩固
10
分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探究交流一
1、演示实验9-5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2、演示实验9-6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自学新知
1、自学引导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及结晶的方法;2、新知导读
(1)在
,
里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
,
里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了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
、
、
变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也可以通过
、
变为不饱和溶液;
(3)溶质从溶剂里以固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
;结晶的方式有
和
;
探究交流二
1、怎样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如何把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展示纠错:把得出的结论或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课小结:试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
当堂检测1、一杯20°C的KNO3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
蒸发掉19
g水有晶体析出;B
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KNO3晶体,晶体不减少;C
温度降到10
°C,有KNO3晶体析出;D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
2、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的是(
)A
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C
降低温度
;
D
其他条件不变,加入溶质;
3、下列方法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有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1)加水(2)加硝酸钾(3)恒温蒸发水(4)冷却(5)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6)加该温度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
A(1)(2)(5);B(1)(5)(6);
C(2)(3)(4);
D(2)(4)(6);
4、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5、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的得到食盐;B
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
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6、在25°C时,向100g
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aCl固体不能溶解;
B
NaCl固体能溶解;
C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1g
;D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作业:课本第40-41页:1、7、8题
问题导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我们首先来实验探究这一问题。探究交流一:
指导学生认知观察,记录现象于课本表格中;
新知导读: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34-35页后,填写学案空格;探究交流二: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交流;
本课小结:以学生谈收获或感受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
当堂检测:(答案)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概念
二、转化
三、结晶
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
第
九
单元(章)第
2
课(节):
(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或解答问题;2、通过认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把相关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把固体溶解度与气体溶解度进行比较;
3感受和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保持和增强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养成关注社会重大事件及生活现象的探究。
重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时间分配
导课
5
分、
自学5分
探究交流
15
分、小结
2
分、
巩固
13
分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
1、自学引导
(1)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2、新知导读
(1)气体的压强为
和一定
时,在
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其体体积数。就是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2)气体溶解度受
和
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
探究交流
1、如何正确理解气体的溶解度?
2、利用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来解释和解答相关问题:
(1)为什么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2)为什么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3)为什么烧水时,水在沸腾之前就会有气泡冒出?(4)为什么夏季河里的鱼儿总是贴近水面游动甚至跳出水面?
展示纠错:把得出的结论或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课小结:试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当堂检测1、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B、夏日黄昏时,常常有鱼浮到水面上来呼吸;C、喝汽水后常常打嗝;D
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冒出2、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1)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由右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3、我国北方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请结合下图简要的说明其中的道理。作业:课本第40-41页:6、9题
问题导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等固体有溶解度,那么液体和气体有无溶解度呢?
事实上液体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液体中,也就是说液体没有溶解度;气体存在溶解限度,本节课就来认识学习气体的溶解度。
新知导读: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填写学案空格;探究交流: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交流;预设探究的结果: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2、(1)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本课小结:以学生谈收获或感受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
当堂检测:(答案)
1、D
2、(1)50g
(2)2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低于20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温度高于2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等等。3、因为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冬天温度低,纯碱的溶解度变小就会结晶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天温度升高纯碱溶解度变大而水分蒸发氯化钠就会达到饱和进而结晶析出。板书设计气体的溶解度
一、概念
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
了解固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正确认识固体溶解度曲线并能灵活运用曲线解决问题;2、通过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饱和溶液来认识溶解度曲线;联系函数图象的意义来发现曲线上的;
3感受和体会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保持和增强学习化学的强烈欲望。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曲线解决问题;
时间分配
导课
3
分、
自学10分
探究交流
15
分、
小结
2
分、
巩固
10
分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自学新知
1、自学引导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温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溶解度曲线的用途(或提供的信息);2、新知导读
(1)在
,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溶质的
,就是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固体溶解度受内因——
;受外因——
的影响;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表示方法有
法和
法;(3)用图象法得出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图象就是
;
探究交流
1、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怎样建立固体溶解度曲线?3、固体溶解度曲线有哪些用途?
展示纠错:把得出的结论或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课小结:试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当堂检测1、下列对“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C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
20°C时,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C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物质的溶解度与下列无关的是(
)A溶解的多少;
B温度的高低;C溶剂的种类;
D溶质的种类;
3、已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在此温度下,2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g
B、3.6g
C、7.2g
D、10g4、在20°C时,将4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
(1)所得溶液是20°C时的硝酸钾的
溶液;
(2)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其中,溶质的质量是
g,溶剂的质量是
g。
(3)随着温度的升高,上述混合物中硝酸钾固体将
,溶液可能变为
溶液。
5、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在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t3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冷却至t1
℃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4)要在A、B、C
混合物中分离C可用
的方法。 作业:课本第40-41页:1、7、8题
设问导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等固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是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的,也就是说有一定的限度。怎样来表示这种固体溶解的限度呢?本节课学习的溶解度就是用来表示溶解的限度的量。
自学新知:指导学生自学课本35-36页内容。然后完成学案中填空。
探究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交流;(预设结论)
1、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详见课本36
页左上角资料卡片。
2、在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然后将某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值对应的描出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3、固体溶解度能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1)可以发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2)可以查找固体的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值;
(3)可以比较不同固体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4)可以确定结晶的方法是蒸发溶剂还是冷却热饱和溶液;(5)可以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途径中如何改变温度。
本课小结:以学生谈收获或感受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
当堂检测:(答案)
1、B
1、D
2、A
3、C
4、(1)饱和;(2)131.6g;
31.6g;
100g;(3)继续溶解;
不饱和溶液;
5、(1)c
b
a
(2)t2
(3)c
a
冷却热饱和溶液板书设计
固体溶解度1、定义2、影响因素3、溶解度曲线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