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黄 河
说 课人:潘远胜黄河灾难多沉重?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⑴黄河为什么“一石水,六斗泥”?黄河中游,长1206km,落差890m,平均比降为一千四百分之一,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⑵黄河水害在历史上是不断严重化的。从一○四八年(北宋中叶,仁宗庆历八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到一八五五年(清咸丰五年)的八百零七年中间,大改道就发生了三次;从一八五五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决口就发生了二百次。(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十八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 邓子恢)
⑶ 在黄河流域,除了严重的水害以外,还有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和整个流域的严重的旱灾在黄河中游土壤流失严重地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约损失土壤一万吨,地面每年平均的降低一公分。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约被冲刷三千七百吨,比全世界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被冲刷的平均数量一百三十四吨大二十六倍。据分析的结果,这些被冲刷的土壤用每吨含氮素○·八至一·五公斤,磷肥一·五公斤,钾肥二十公斤。由于这种严重的侵蚀,在甘肃、陕西、山西的大片肥沃的高原逐渐被冲成许多坡度很陡、深达两三进公尺的沟壑;然后,由于沟壑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平地逐渐丧失,被割成无数长条形的“山梁”和圆顶形的“山峁”,成为“丘陵沟壑地带”;而在少数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有些丘陵上的土壤也已经大部丧失,开始变为荒瘠的石山。(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十八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 邓子恢)
沙多水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上悬河关注母亲河请学生思考讨论:
针对黄河所存在的种种忧患,请学生谈谈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在上、中、下游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
如果你是黄土高原的一位县长,你将带领大家如何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时,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使学生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上游可采取的措施水能开发
南水北调
还林还草、保护生态。
中游可采取的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兴修水利
下游可采取的措施加固堤坝
水量调配
疏通河道
南水北调
d 封丘黄河大堤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一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教材内容既是河流总论“中国的河流慨述”的具体化,又是北方河流的代表,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又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重要铺垫。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具教学目标 黄河流经的省区与地形区(识记)
黄河源头、长度及入海口(识记)
黄河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理解)
黄河的忧患和治理(理解)
爱国主义思想与国情教育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难点:黄河的忧患和治理四、说教法、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教师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
讲画同步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
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的引导设疑,学生读图、分析图,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
通过识、读图、分析图培养学生识、读图技能和比较归纳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导入新课
先播放黄河的图片,配以朗诵《话说黄河》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然后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河,了解黄河。
导学达标教学上设计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 A
第二板块: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b
第三板块:黄河灾难多沉重? C
第四板块:关注母亲河 d
阶段性目标诊测
归纳小结
目标诊测与娇正
巴颜喀拉山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b河源雪山草原河 源河源雪山草原河套平原河套灌区九曲黄河水黄河灌溉,农业兴盛黄河小浪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