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8张ppt) (3份打包2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8张ppt) (3份打包2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04 16:16:35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唐朝皇帝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______)
2、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称作______
3、7世纪时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赞普
是_______
4、文成公主入藏是在________(皇帝)
时,她嫁给了__________
5、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历史意义?
吐蕃
松赞干布
唐太宗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太宗
松赞干布
温故知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奎屯市一中李新亮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伊朗
阿拉伯半岛
东罗马帝国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试一试
长安
拂菻
一、遣唐使
2、遣唐使来唐朝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隋唐时期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1、什么是遣唐使?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渡海西进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4、日本派出遣唐使著名人物:
______________。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的
纪念碑
在西安阿倍仲麻吕像
阿倍仲麻吕诗碑(江苏省镇江)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的茶文化
唐代斗茶
日本茶道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的文字有些是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
日本文字
























中国文字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贡献: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在日本传播佛教、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鉴真东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你知道唐僧的原型是谁吗?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玄奘
目的:
贡献:
在位皇帝:
为求佛学真谛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回来后,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三、玄奘西游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大唐西域记》书影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印度古代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遗址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考: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四、唐朝与大食的友好往来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中国的造纸术、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传入西亚、欧洲、非洲。
本课小结
中日:
1、遣唐使
2、唐玄宗时期
鉴真东渡
唐招提寺
中印(天竺):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游
那烂陀寺
《大唐西域记》



动: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材料,加以说明。



动: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商业十分繁荣,水
陆交通发达,贸易
往来频繁,唐朝与
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有往来。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向日本辛勤传播唐朝文化且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阿倍仲麻吕
B
课堂练习
2.我们今天要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我们要翻阅的典籍是(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大话西游》

D.《桂苑笔耕》
A
课堂练习
3.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为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杰出贡献的唐朝高僧是(

A.智能
B.辩才
C.玄奘
D.鉴真
C
课堂练习
4.
下列哪个国家参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A.朝鲜
B.日本
C.印度
D.阿拉伯
B
课堂练习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