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4、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释题
明确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快速阅读《导学》中的“资料整合”。
三、读美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2、一学生读,学生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读出节奏。小组合作,划分朗读节奏,学生展示,说出理由,教师指导。
5、教师范读,读出韵味。
6、学生齐读。
四、 译美文
小组间译读,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分组展示。(读--译--重点字词 --质疑).
全班齐读.
五、品美文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相当严谨,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 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层?(总--分--总)
六、拓展延伸
七、诵美文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好吗?(背诵课文)
八、小结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设计
总——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仰视
答 清流——俯视
谢 分
石壁——平视
中 青林翠竹——四季
书 晓雾猿鸟——早
书 夕日沉鳞——晚
总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详案)
执教:吉安二中 谢全香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4、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释题
明确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快速阅读《导学》中的“资料整合”。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2、一学生读,学生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读出节奏。小组合作,划分朗读节奏,学生展示,说出理由,教师指导。
5、教师范读,读出韵味。
6、学生齐读。
四、读懂文意
小组间译读,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分组展示。(读--译--重点字词--质疑).
全班齐读.
五、精读品味,深入探究.
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相当严谨,看看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 的 文章可以分为几层?(总--分--总)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美)
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文章围绕这个“美”字写了哪些景物?(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等)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态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平视)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和来写景物的。
那么文章围绕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早晚)
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动静结合之美)
你看,一是形态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难怪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描写、抒情)
文章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最后一句)
齐读
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表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你能说说这句的言外之意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言外之意: 自从谢灵运以来,只有我才能够欣赏到这种奇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小结: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拓展延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你能说说吗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布置作业。
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好吗?(背诵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 仰视——高峰如云
答 季 俯视——清流见底
谢 写 之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中 景
书
书 景 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 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