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2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2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4 22: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所教班级
上课时间
课 题
皇帝的新装
第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3.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4.联系现实生活、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5.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概括人物性格,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课时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课时难点
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九五至尊,万金之躯,可是有一个皇帝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的举行什么游行大典。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学了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2.揭题,走近作家、作品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1、分角色读课文,在“一个————————的皇帝”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发表你对这位皇帝的评价。2、梳理故事情节: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揭新装 (缘由)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骗:(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三、阅读·思考·探究1.这件似有实无的衣服,为什么皇帝、大臣、随员、百姓都不敢说真话?〔揣摩人物性格〕文章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戳穿骗局?2.骗子的诡计〔骗局〕为何得逞?作者安排这么两个骗子的用意是什么?3.皇权神圣威严,皇帝在丑剧----赤身裸体的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皇宫,事情将会怎样呢?张开你的想像的翅膀……4.探究质疑: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和______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_(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A、“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B、“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C、“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D、“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B、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D、(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4、皇帝之所以不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因为他相信骗子的话(多项选择)……()A、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C、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D、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参考答案】1、想象夸张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2、D 3、B 4、ABCD
板书设计 皇帝:   嗜好新衣,不理朝政——昏庸,爱慕虚荣           相信骗子——愚蠢       先让大臣去看新衣——狡猾   愚蠢、荒淫   其实没看见,却要装着看见——自欺欺人           坚持游行——装模作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大臣:明哲保身,曲意逢迎百姓:没有看见却要说看见——胆小怕事,人去亦去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社会风气败坏,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写作特色:想象丰富大胆夸张、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作业设计: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想象能力,并且了解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我在教学中特意安排了学生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做到形、声兼备。其中在听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想象,这个皇帝为了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其次要注重的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与辨别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有题可做,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了评价,而且人人对主题的认识来看,更是改变了以往就是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的一面,学生是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有的是抓住上层人物,有的是抓住百姓,有的从正面,有的从反面,有的从正反面对比着分析主题,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